《佛说阿弥陀经》易解之十
2024-12-28
现在全文当中是第八大段:劝学。
“学”就是学习,对于我们一生有关于生活的知识、技能、做人、处世的方法,都是从学习来的,尤其是宇宙间事事物物的真理,也都是从学习而来的。那么,怎样的学法呢?那就是仿效前贤,他们如何求学,他们如何做人,我就跟着他们学习。所以,学就是仿效的意思。
劝学的“劝”呢?是勉励的意思。勉励我们学习。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是教学者苦心的表达。《三字经》中说:
学佛者,首在信,信而解,解而行,由解行,至于证。
做学问,要有先、后、浅、深的步骤,这不管是古今中外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是这样。那么,佛教的修学,是怎样的一个步骤呢?这里告诉我们,“学佛者”,首先在一个信仰的“信”字下一番功夫。
“信”字的解释:是不怀疑。也就是诚于中,而形于外,就是心口相应。一个人能够表里如一,那么,他和别人在一起,在任何一种情形之下,必定会遵守诺言,而不违背良心。 这里的“信”,是取“不疑”的意义。就是要我们对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伟大的人格,以及他的大悲、大愿、大智、大行,所凝成的教义,坚信不移。换句话说,就是信仰佛、法、僧三宝。
在信仰三宝的条件下,有两个原则,一定要深信不疑:第一,要信我们的性灵不灭。由于有了这一信仰,从而承认有六道轮回,在行为上可以止一切恶,修一切善。这固然是一种“见贤思齐”的功夫,也是安定社会、和乐家庭最有效的力量。
第二,要信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且皆能成佛,这是佛教独具的特色,也是和其它的宗教最显著的差异。所以,《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其次,要“解”。“解”是了解。例如当我们发心信仰佛教的时候,必须要有归依仪式,要了解三宝的意义和信仰的价值,这叫“皈依三宝”。
其次,是了解佛教本身的行为和人格,以及教义中所含的哲理,受不受得起科学的考验。例如佛教最初传入我国的时候,它是采取了什么方式,有没有政治背景,是不是利用宗教作侵略的工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选择了佛教,接受了归依之后,那么佛教拥有经、律、论的三藏,大、小乘十宗,典籍之丰富,浩如烟海。因此,学习和了解的范围,是无止境的,若没有正确的信念,信则不真,若不了解教理,则是迷信。所以而信和解的两个步骤之后就是行。
第三,就谈到修“行”的问题。“行”,就是实践履行,要说到做到。在佛教的范围内,讲教理的人,侧重在解;禅、净、律、密的四宗,则侧重在行。实际上,佛教教人,要解行并进。譬如一个人有了眼睛和腿脚,是互相而起作用的,这叫作“目足双资”就能达到目的地。
第四,说到“证”。“证”是顺行的终点,或者用收获、来表达解行双圆,可以达到实证。例如农民种地,不经过耕耘,农作物是绝对不会有所收获的。那么,学佛者的耕耘是什么呢?这就要来谈谈修“行”的问题了。
声闻人从修五停心观开始,经过别相念、总相念,是为三资粮位。然后,观察四谛,因观察而所得的概念,有浅有深,所以有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位的高下。再由世第一位,以八忍八智,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证初果须陀洹,名见道位。初果以后,仍以观修四谛为行门,断欲界前六品思惑,证二果斯陀含,断了后三品思惑,证三果阿那含,这二、三两果合起来名为修道位。然后,再进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证四果阿罗汉,名证道位。这时候,对于成佛的大菩提路,才算完成了一半。
大乘佛教的第一步功夫,就是培养信心。这个信在前面已经有说过。在《护国仁王般若经》中说:十信菩萨的信心,如空中毛,随风东西,飘荡无定。要经过十千劫的煅练,然后才能确立不移。例如《焰口经》上说:“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信心坚固了,而后,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名资粮位。暖、顶、忍、世第一,名加行位。然后进入十地中之初欢喜地,名见道位。第二离垢地,至第十一等觉地,名修道位。在等觉的位置上,就如弥勒菩萨一样,等待因缘时节,因缘一到,立即下降人间,示同人相,用喻如金刚三昧的定力,断尽最后一品微细无明,顿悟成佛,即具足了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名为证道位。所以,信、解、行、证的“证”,就是证道位的“证”果。
在大、小乘中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等于如读书人的学位一样。信、解、行、证,等于如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院的阶段,尤其是“行”,即相似于大学毕业生当教师去实习,而文凭到手,就是学士,相当于证。
所以,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这五个进修的步骤,修什么行,断什么惑,要经过若干时间,证什么位次,这些在天台四教、贤首五教、和法相唯识学里,都有详细的说明。所以《三字经》中又说:
识次第,辨邪正。
认识修学的“次第”,就是信、解、行、证。而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必须要认“识”这一个完善的“次第”,不可跳级。因此,华严宗清凉国师为《华严经》作疏,莲池大师为《弥陀经》作疏,都以信、解、行、证四分来分科。让我们知道修学是有一定的次第。因为,佛陀说法本来就是依着这一个程序次第而来的。
还有一个问题,那便是“辨邪正”。“邪”是思想不正确,歪曲事理,假借鬼神的威权,或盗窃爵禄,或诈骗财物,或妖言惑众,聚众作乱,假借宗教、鬼神,或敛财、或结党作乱,最后的结果,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死后身堕地狱。所以,邪正之利害得失,有这样大的关系,在我们信仰之初,必须要辨别邪正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因信仰佛教,而修外道而入邪教,因为信佛,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要经过明师的指导,或者在言行上,必须要依据于经论,自己不能闭门造车,盲修瞎练,假如借学佛之名,行争权之实,侮慢三宝,数典忘祖,志在满足其领袖欲,出出风头,那就是“地狱之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