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故里游记
2024-12-08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为恶人说戒戒,又名非处说戒戒。前一戒是说教诫者不明白经律,犯菩萨戒。此戒是对已理解经律的教诫法师,为了利养妄授戒于他人,同样是犯菩萨戒,故特制此戒。
“若”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是指通达理解经律的教诫法师,不能为了名闻利养,于未受大戒的人前,进行说戒、诵戒、讲戒、授戒、布萨、羯磨等。“若外道恶人前”也不能“说此千佛大戒,”因为外道恶人不信三宝毁谤佛法,如在他们面前称说戒法,反而会毁谤千佛所传的大戒。而且在“邪见人前,亦不得说”千佛所传的大戒。因为邪见之人,谤无因果,没有正知正见,如在他们面前说戒,一样会受毁谤。但“除国王”之外,其“余一切”人“不得说”。国王是一国的元首,如总统、主席等等。佛法的兴毁与国王有关。如世尊住世的时候,以佛法僧付嘱国王、宰官,让他们护持三宝,使正法得以住世。所以国王、宰官想了解戒律的内容,是可以给他解说,以便佛法的弘扬。《十诵毗尼序》中说:“波斯匿王请佛时,正当布萨,诸比丘言,大王我等当作法事。王言,欲听。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日听在王前说戒。”除了国王宰辅大臣以外,其余没有受大戒的人,皆不得为他们说戒,以免毁谤。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恶人之辈,由于贪欲、嗔恚,障碍了自心,杀盗淫妄覆盖了本体,所以不能接受佛戒。这一类人善恶不分,是非不辨,虽有佛性,但因愚痴与畜生无别。失去了菩提种子,生生世世所在之处,不得见闻佛法僧三宝,如木石无心。其实木石也有感应道交的时候,如东晋道生法师认为阐提也有佛性,曾于江苏虎丘山聚石为徒,阐述阐提成佛之说,当时顽石点头,承认他说的对。后世遂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说。恶人之辈,名为外道,又名“邪见人辈,”虽然是有知有觉,但毁谤佛戒,愚昧无知,与“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是指菩萨为了名闻利养,于恶人前说七佛所传的教戒,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具四缘犯
(1)是未受戒人(外道恶人);
(2)未受戒人想;
(3)为利养说;
(4)前人得闻,犯。
2、开遮
惟遮不开,唯对国王宰相大臣说,不犯。
3、果报
为邪见人说戒,则轻亵正法;不说则护持正法。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无惭受施戒,又名故毁禁戒戒,又叫故起心犯戒戒。凡是受了菩萨大戒,要清净受持,不可有丝毫的违犯。如起心动念有意去犯净戒,其过失是很重的。受了戒要有惭愧心,如无惭愧心,则罪垢日增。犯了戒去接受施主的供养,佛说真是可怜悯者,故特制此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是指信心出家,发心求受千佛所传的心地正戒,已具正知正见,是人天的福田僧,应受人天的供养。但是受戒以后烦恼现前,自己不能坚护禁戒,犯了心地戒,则失去了福田僧的资格,不能接受一切施主的四事供养,也不能在国王地上自由行走;不能饮国王水。因为犯戒之人,不知惭愧,即犯戒法就更容易犯国法。犯了国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不是管制就是坐牢,人身就得不到自由。《佛藏经》中说:“佛言,我听持戒比丘而受供养,破戒比丘我则不听受一滴水。”因此出家受戒以后,不能故意犯戒,要特别谨慎。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大智度论》中说:“菩萨具足五百戒,每一戒都有十位善神护持,五百戒则有五千位善神拥护。如一旦破戒犯法,则有五千大鬼常随其身,遮在其前,让其不得自由。”破戒之人,接受施主的供养,用施主的财物,可以说是佛法中之盗贼。破戒之人所到之处,地皆污染,为使清净庄严,鬼神不得不扫去犯戒者的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护法鬼神,骂破戒之人为贼,世间上的正人君子,对破戒的人,也骂他们为佛法中之盗贼。因为破戒之人,不但没有给佛教增光,反而损坏了僧人的形象,所以一切众生皆不愿见破戒的人。“犯戒之人”愚痴不知,邪正不分是非不辨,与“畜生无异。”犯戒之人既毁戒体,又不忏悔,与“木头无异。”《藏经》中说:破戒比丘窃入我法,此人著衣食饭,皆是盗得。被鬼神骂,被世人骂,命终之后必定堕落三途。“若故毁正戒者,犯轻垢罪。”受戒的出家菩萨,若没有惭愧心,故意毁犯如来所制的正戒,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是遮业,具三缘犯
(1)轻视戒律;
(2)故意想;
(3)起心欲犯,念念轻垢罪。
2、开遮
惟遮不开。
3、果报
起心欲犯,障碍三学;持戒清净,道心坚固,定慧开发。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毂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不供养经典戒,又名不敬经律戒。前一戒是说犯戒之人,鬼神呵骂;此戒是说持戒之人,天龙拥护。因为戒是无上菩提之本,经是诸佛之母,所以为恭敬供养、流通经律使正法久住,故佛特制此戒。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是指受过菩萨戒的出家佛子,为使正法久住,平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受是领受,即一心领纳经律的义理,持是修持摄念于心,明记不忘。如《法华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唐代高僧义净法师,见到许多人对经典不恭敬,他就写了一首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人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轻易看。”就是劝大家要恭敬佛经。以下是恭敬、供养、流通经律:
一、为法舍身恭敬供养。“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是指发心剥自己身上的皮,作为纸张;刺自己身上的血为墨,用骨髓作为水,析身骨作为笔,为法忘躯,来书写佛戒经典,流通法宝,使法身慧命得以永恒的存在。如古来大德,刺血书写《法华经》、《金刚经》、《华严经》、《弥陀经》等,就是对法的恭敬、供养。
二、为法流通经典:“木皮毂纸、绢素竹帛、亦悉书持。”木皮是指古代的人用树木的皮做纸;毂纸是用柏树的皮做成纸;绢素是一种薄的白色丝织品;竹帛是用竹片舒展为纸,古代还没有发明造纸时,就用这些来书写经典。如印度的贝叶经,就是书写在贝叶上。现在印刷术很发达,流通经典就方便多了。
三、以财宝供养经典法宝。“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香囊,盛经律卷。”即发心用不坚固的身外之物,世间种种珠宝,用来庄严装饰经律,供养世出世间的法宝,福德是无量无边。如《金刚经》中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是对佛经的恭敬“若不如法供养者”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如不一心行菩萨道,不弘扬佛法,也不愿舍身命财宝供养三宝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是遮业
对佛法无恭敬心,得罪。
2、开遮
惟遮不开。
3、果报
慢法,则远离正法。敬法,则生生世世常遇妙法。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皈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
对佛经不恭敬,轻慢佛法则有罪过。恭敬佛经,学好教理弘扬佛法,积极做教化众生的工作,是菩萨应有的职责。若不广化众生,违背了菩萨的四弘誓愿,与菩提心相违,故佛特制此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皈十戒。”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以度众生作为自己的事业。如《金刚经》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要发愿度众生,众生无尽,世界无尽,菩萨的大悲心也是无尽。因此凡入城邑舍宅的时候,见到一切众生,不论是尊卑贫富贵贱之人,应当提醒他们,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十戒。因为三皈十戒乃是一切众生的归依处,是成佛的正因。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菩萨戒经》中说:“若人闻三宝名,则不堕三恶道,何况是至心皈依三宝,功德更是不可思议。”《六祖坛经》中说:“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所以三宝是苦海的大舟航,是众生的大慈父,能保护众生,不落三途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完全是依仗三宝的功德。十戒又名十善业,是菩萨十无尽的波罗提木叉。如要趣向菩提,必须发心受持十戒。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菩萨不但见到人要劝他发心修行,就是见到牛马猪羊猫狗等畜生,也应当在心里做如是念,一切众生皆具灵知觉性,皆当作佛,只因迷而不觉堕落畜生道中,虽然堕落但有觉性,只要发菩提心,觉悟自心,返妄归真,就可脱离畜生之报。并默念三皈依、四弘誓愿,发愿回向一切畜生发菩提心,永离畜生道,生人道天中修行佛法。
“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指菩萨游化人间时,不论走到哪里,凡是看到人畜一切众生,都要教化他们发菩提心,愿他们成佛,这样教化众生,才是菩萨的慈悲心肠。“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违背了菩萨的大愿“犯轻垢罪。”
1、此戒属于遮业具四缘犯
(1)是众生;
(2)众生想;
(3)无教化心;
(4)遇可教化,而不去教化,犯。
2、开遮
惟遮不开。
3、果报
不教化众生则失大利;教化则得大利益。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犯轻垢罪。
前一条戒中说,若入城邑旷野山林中,凡见一切众生,皆应教化他们发菩提心。此戒是具体教化的方法,就是要说法利生,让众生知道佛法的重要,故特制此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起大悲心。”受过菩萨戒的佛子,弘扬佛法,常应教化众生,见到一切众生要起大悲心,拔苦与乐是菩萨应有的责任。“若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在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受居士的邀请,到施主家或富贵的人家,说法时要尊重佛法,不得站立为白衣说法,应该在大众前面,坐在高座上说法。“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法师如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说法时,也不得站立说法。“若说法”的“时”候,“法师”应坐在“高座”上,法座前摆放着“香花供养”,表示对法的恭敬。“四众”弟子“听”法“者”,应按次第在“下坐”,这样才是如法如律。《四分律》中说:“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听法的人,应该亲近法师,观其功德,随顺教导,恭敬法师如孝顺父母、不敢怠慢,尊师重道依教奉行。如事火婆罗门那样,至诚恳切的礼拜才有功德。“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是“菩萨犯轻垢罪。”《四分律》中说:不得与反抄衣人说法,除病应当学。不得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应当学。不得为覆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不得为裹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不得为叉腰人说法,除病应当学。所以,法师说法时依据戒律,应高坐上座,香花供养,为四众说法,“若不”是“如法说”法,即是轻慢佛法,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是遮业具三缘犯
(1)不如法;
(2)不如法想;
(3)不如法说,犯。
2、开遮
若听法者病重,或王力自在,虽不如法说,不犯。
3、果报
不如法,则令彼此皆招慢法之罪。如法,则令彼此皆有敬法之益。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而反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具有权势的执政者,如禀受了菩萨大戒,是三宝弟子,则应该护持三宝的利益。如不护持三宝,反而恃势限制佛教,则违背了佛陀的教诫,故特制此戒。
“若”受过菩萨戒的“佛子,皆”是“以”有“信心”而来求“受佛戒者”,如果是没有信心则不会来受戒。“若”以信心受戒的“国王、太子”文武“百官、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自恃高贵,”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有地位,退失了菩提心,就想“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定出一套限制僧尼的办法,限“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兴建寺庙丛林、塑“造”、树“立”佛菩萨的“形像、佛塔,”以及流通“经”典戒“律”等书。这是破坏佛法僧三宝的罪恶行为,使人天失去了福田,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同时还控制僧众“立统官制众,使安籍记僧。”设立管理僧尼的机构,如古代的僧统、僧正,禁止出家人正常的法务活动。安设簿籍,记录僧尼名字、限定僧众名额、不许出家修道等等。不善意的保护僧团,是非常罪过的。
“菩萨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菩萨比丘本是修道之人,是僧宝。如来的正法住世,众生的慧命不绝,完全依赖僧宝,应该受到尊重,以礼相待让其高座表示尊敬。白衣是未受戒的俗人,要尊敬僧宝,应该地立。但是众生颠倒反而为白衣高座,比丘地立,广行非法之事如兵奴事主,使比丘的尊严受到欺辱是不应该的。“而”且“菩萨正应受一切人供养”,“反”而“为官走使”,真是“非法非律”。如是欺压僧人,实是佛门之不幸。
“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国王、百官,过去世中,曾经修过福慧,所以能好心受佛正戒。应该要保护正法,绍隆三宝,始不忘灵山会上的付嘱。切莫作破灭三宝的罪人。如发心的菩萨,故意作破灭佛法的人,犯轻垢罪。
1、此戒具四缘犯
(1)是三宝事;
(2)三宝事想;
(3)有制限心;
(4)制限得成,犯。
2、开遮
假设种种制限,以提高僧尼素质,弘扬正法,不犯。
3、果报
非法制限,断灭三宝,罪过无边;以弘扬正法,制限非法出家,护持三宝,功德无量。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破法戒,又名自坏内法戒。僧人如有过失应按僧团内部,依法处理,切莫向俗人说出家僧人的过失,如向俗人妄说佛戒,即使不犯国家的法律,也是有辱佛门的尊严。内破和合的僧团,外绝施主的信仰,故佛特制此戒。
“若”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是指菩萨出家的因缘各有不同:有的出家是为了生死,弘法利生;有的出家是为了名闻利养。也有当初发心出家,原是为了生死,但后来与贪名好利的同事在一起,慢慢地染上习气,也成了为名为利之人。所以为名为利出家,都不是好心出家。“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是指菩萨出家动机不纯,内无实德,外装有德行的样子,以博取国王、太子、百官的信任,在他们面前说佛戒。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尊贵之人,素有崇敬,所以在他们面前说佛戒,令他们信受,增长善根,护持三宝,目的是对的。
二、尊贵之人威力自在,依仗他们的威力,镇压自己的同行。“横与比丘比丘尼及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令修道者不能出离。又“如兵奴之法,听其使命。”以污辱同类,这是不应该的。
三、自己不能守戒,见持戒的比丘,就反而加以毁谤,便于国王百官前,妄说佛戒,以非法治罚持戒比丘,这就违背了最初的好心出家。这正“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能吃狮子肉。《莲花面经》中说:“佛告阿难,譬如狮子命终,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食狮子身肉,唯狮子自身诸虫自食狮子身上肉”。《七梦经》中说:“狮子死经多日,众兽犹生怖畏等不敢近。多日之后,身中自生其虫,食尽狮子肉”。“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莲花面经》中说:“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破我三大阿僧祗劫积行勤苦所集佛法。”所以,佛法的破灭,是教内自己的腐败,互相毁谤,互相残害所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好心出家,受佛戒的菩萨比丘,要护持戒体,戒是诸佛的法身慧命。戒体一旦破坏,法报应三身,就不能获得。所以,保护佛所授的戒体,如父母思念自己的子女那样爱护,切切不可毁破。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 菩萨对痛苦、灾难是可以忍受,但闻到有人毁破佛戒这种声音,内心的痛苦与伤身的痛苦,是没有两样的。所以“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来拯救佛戒,“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那是更不应该做的。所以,好心出家受佛戒者,不可随便向俗人说僧人的事。如“教人”对佛法失去信心,使俗人生起“破法因缘”那是违背三宝,“亦无孝顺之心”。作为佛子,以求出离生死,广度众生为目的,“若”为了贪图名利,“故”意“作”毁辱僧伽的事“者”,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具五缘犯具性遮二业
(1)是佛弟子;
(2)佛弟子想;
(3)有治罚心;
(4)所对人(国王百官等);
(5)正行治罚,犯。
2、开遮
在浊世中,护持正法,比丘可藉国王、大臣的势力、保卫佛法,不犯。
3、果报
破坏佛法,损辱僧众得无量罪;护持佛法,令僧众安乐,得福无量。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这九戒是四十八轻戒中第五段的总结,奉劝学者应当好好学习,以恭敬心奉持菩萨戒,四十八轻戒到此已全部讲完。
戊三、总结四十八轻戒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佛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这时佛陀对诸佛子说,是四十八轻戒,你们要好好地受持,切勿违犯。不仅你们是要受持此戒,既过去的诸佛,已诵持四十八轻戒;未来的诸菩萨,当诵四十八轻戒;现在的诸菩萨,今诵四十八轻戒。佛陀的大悲教诫,谆谆慈诲,要铭记在心,切勿忘记。
乙五、流通
丙一、结劝
丁一、劝众奉行
戊一、举听诵法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佛陀又对诸佛子说,你们要认真谛听,这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诸佛的本源心地,也是众生成佛的根本。所以,三世诸佛皆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我释迦牟尼佛也随顺诸佛,如是诵十重四十八轻戒。
戊二、嘱流通人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前面已说三世诸佛,皆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所以你们一切大众,不论是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其中包括淫男、淫女、黄门、奴婢、鬼神等,既已受菩萨戒,皆名第一清净者。应该受持、读诵、解说菩萨戒。同时要书写佛性常住戒卷,令其流通三世,使一切众生都能受持卢舍那佛心地法戒,展转流布,化化不绝,代代相传。
戊三、诵持利益:
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这是说明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菩萨戒的利益:一、得见千佛,在现世中,得见一佛,即见千佛圣人,为千佛授手,摩顶授记。二、世世不堕恶道八难,离一切苦厄。三、常生人道天中,受种种之妙乐。
戊四、重劝奉行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佛说我现在坐于菩提树下,简略地开示七佛法戒,此七佛法戒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心地法。你们在会的大众,当要一心学习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受持。如想详细了解心地戒,在大部梵网经无相天王品、劝学品中一一还有广大的篇幅说明。
戊五、时众欢喜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这时三千大千世界中,同时禀受菩萨戒的有学之士,在法会中听到佛自诵十重四十八轻戒,皆悉心心顶戴如来的教诫,大家都非常欢喜地受持菩萨戒。
丙二、结示
丁一、结示
戊一、总结本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这时,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说了以上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的,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即十重四十八轻戒包括了无尽的戒品)以后,千百亿释迦也同样如是说卢舍那佛,所说的心地法门品,去教化千百亿世界中的一切众生。
戊二、举十处说法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花藏世界、微尘世界。
前面已经略说本佛、迹佛所说的戒法。至于说法的地点,已在序分中说过:“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台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至七岁出家,三十成道------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已经说明了经文前后的相呼应。现在,这里又举出释迦牟尼佛从摩醯首罗天王宫,来到娑婆世界,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觉以后,即不离树下,身遍法界。示现十处说法,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宣说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一切大众都受持、读诵、解说菩萨戒,亦复如是。不但此世界中释迦牟尼佛如是说法,即千百亿世界、莲花台藏世界、微尘数世界中,一切诸佛亦复如是,宣说菩萨心地戒,利益一切众生。
戊三、明所说法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亿微尘世界中一切诸佛所说的戒法有哪些?简单的说:
一、“心藏”,其中含有二义:1、此真如心体,含藏无量功德妙用,能出生一切善法。2、是指三贤位的三十心法。
二、“地藏”,是指心地戒法,如大地一样,蕴藏万物,能生长一切万物,也是专指菩萨的十地圣位。
三、“戒藏”,是指心地戒法,具有离过绝非,止作持犯的功能,同时也是指十重四十八轻戒而言。
四、“无量行愿藏”,是指三贤十圣所发起的无量一切妙行,无量无边百千大愿。也是指菩萨的六度万行,十大愿王等。
五、“因果佛性常住藏”,是指从初发心受菩萨戒,直至百劫修相好,其殊胜的妙因,名因藏;成等正觉的佛果名果藏。一切众生皆具真如佛性,名佛性常住藏。如是心、地、戒、行愿、因果,等藏是别名,佛性常住藏为总名。即本具之真如佛性,随缘不变,依心性说,名清净本心,不生不灭;在地名为真如平等理地;在戒名为光明金刚宝戒;在行名为普贤万行;在愿名为诸大愿王;在因名为本源自性妙因;在果名为究竟无上菩提、涅槃妙果。以上名字虽然各别,但总名为佛性常住藏。广大包含、圆融遍摄,具足一切无尽戒法,这是本佛、迹佛,一切诸佛所说的心地戒,无量一切法藏,已宣说圆满。
戊四、欢喜奉行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本佛、迹佛,已宣说无尽戒品以后,千百亿世界中的一切众生,都受持菩萨戒,欢喜奉行佛陀的教诲。若要广为开示心地戒相,其戒相的内容在大部《梵网经》中,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还有详细的解说。
丁二、偈赞法益
戊一、赞持法益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
这是用偈颂来赞叹奉持菩萨戒的利益。明人是指明白世出世法的人,他具有坚忍的定力和智慧,才能受持心地戒,受持心地戒法的明达之士,将来决定成佛。但在未成佛道之前,已安然地获得五种利益:
一、受持菩萨戒的人:心地清净,感得十方诸佛愍念加持,常为守护,与诸佛感应道交,圣道日增。如《金刚经》中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嘱诸菩萨。”
二、持戒清净:具正知正见的人,即使业报已尽,生命结束,在临终时,了知善恶因果,正见分明,自知决定不堕落三恶道,因此而心生欢喜。
三、持戒的人:生生世世,常生人间天上,处处所遇到的都是菩萨,以诸菩萨作为道友,互相策进,共同修行。
四、功德积聚:一切善法圆满,成就戒波罗密具足六度万行,诸善功德,自然悉皆成就。
五、持本源佛性戒的人:全修在性,全性在修,因此在今后世中,福德和智慧圆满具足,将来决定成为两足尊的大圣佛陀。所以,受持菩萨戒的一切佛子,有智慧的菩萨,应该善为思量,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依法修行是真佛子。
戊二、序学法事
己一、劝规戒体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勿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以上已说明了有智慧的佛子,要善于思量众生本源的戒体,如法修行。但执着于我的外道、著相的凡夫,他们不相信戒体,就不能受持,也不能生起心地戒法。
灭寿取证的二乘,也不是下种菩提之处。因为,二乘是属于焦牙败种之类,既不发菩提心,也不愿度众生,随时随地可以灭去现实的寿命,以取证偏空涅槃。所以不是下种之处。
凡夫、二乘,欲长菩提之苗,以智慧光明遍照世间,就应该在这心地戒法中,发起无碍的清净智慧,寂静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此实相清净圆满,既不属于缘生,也不是缘灭,所以名不生不灭。它不同于凡夫的生灭,也不同于外道的断常之见;万古恒如而不属于常,刹那不住而不属于断,故名不常复不断。这圆满清净的本源心地,也不堕于一般所谓的来去,或一或异的数量,所以名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既不属于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究竟是什麽法呢?惟有在这一心中,运用智慧方便,勤修精进无上菩提,才能证得。如是精勤庄严无上菩提,不是凡夫、外道、二乘所能做到的,是发大乘心,受大乘戒的菩萨,所应做的伟大事业。虽然发心,但必须要次第如法地修学,方得相应。如何次第修学?即对于有学和无学,勿生分别有学和无学之想。因为不生分别是不落二乘之第一道,亦名摩诃衍之大乘法。所谓第一道,即是毗卢遮那法界的寂灭心。摩诃衍,即是大乘之方便。如是修第一道,则凡夫、外道、二乘,一切戏论的恶法,悉从是处息灭。因为,诸佛萨婆若的一切智,乃是一心之智,神通三昧诸法,悉由第一道之摩诃衍而出生。所以,此之不思议的心地戒法,必须要善于观察,才能获得灭恶生善之功能。
己二、劝护戒相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圣主所称叹。
以上已指出心地戒法,所以一切发心的菩萨,诸佛子宜发起大勇猛的心,对于诸佛的净戒,如明珠那样护持,不令有丝毫的损失和污染。佛接着又说,过去的一切菩萨,已于心地戒法中修学;未来的菩萨,将来也于心地戒法中修学;现在的菩萨,如今于此心地戒法中修学。三世一切菩萨因修学而证菩提,十方诸佛依此修行,而趣向涅槃。这是圣主释迦世尊所称叹的殊胜法门,希望学者依戒修学,必证佛果。
戊三、劝护回向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释迦牟尼佛又说:我已随顺卢舍那佛说此心地戒法,其福德的积聚是无量无边。以此福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施舍于一切众生,让众生共同迈向如来的一切智。愿一切众生闻心地法,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依此修行,悉皆证得无上菩提,成就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