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四十二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四十二
发布时间:2024-11-1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四十二(图1)

《三字经》又说:

日与月,绕虚空,不堕落,谁之功?  

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人读到这两句话,必定要失笑。因为日为恒星,地球绕日而转,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绕太阳一周,为一月,而月亮是绕地球而转,而且与地球同为行星。太阳有吸力,能吸住地球,地心也有吸力,能吸住附隶于地面上的人、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里有两种说法:

  第一,释尊的说法,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二种。日绕须弥山,照四大部洲,是随他意语。因为,印度婆罗门教早已有这种说法。如《杂阿含》三十八经说:“世人皆知,如世人所知,我亦如是说。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世人。”足可以作为明证。

  第二,如杨老居士所说:世界形状皆是众生同业妄见,犹如幻化,无有定实。如果以为实有,那么,当华藏世界显现的时候,这个五浊恶世,把它放到什么地方呢?若同时存在,就两相妨碍,若彼此各据一方,则相形见绌。所以,当华藏现时,娑婆即隐,六道众生,见娑婆而不见华藏,法身大士见华藏而复见娑婆,互相涉入,无障无碍。释尊如果强定一个规格,则以世界为实有矣!那就有问题了。

  所以,“日与月,绕虚空”,将恒星的太阳和行星的月亮,相提并论,这是随他意语。而日、月、地球,皆空悬而不堕落,即使说是太阳、地球都有吸力,在佛学上仍然是以业力为主,比较说得通。《三字经》上说:

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三世改。

  上面讲到太阳、月亮和地球。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天、地、人为三才。原以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凭天地之化育,三光之照临,加上时间、空间,才有错综复杂的历史产生。所以,下面要讲到时间和空间的问题。现在先讲时间:

  时间,在天亲菩萨所作的《百法明门论》,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之一,它是由色法、心法、心所有法这三法混合起来而产生的。所以说“时间”是无别体,依法上立。譬如说:我们一向多以日出名昼,日没名夜,昨天的太阳一次出没,名为“过去”,今天的日出名为“现在”,明天日出名为“未来”。但是,太阳是恒星,谁都知道。它既没有出,也没有没,只是地球在转动,我们占据了地球上某一个角落,对太阳有向背的不同,而妄以为日有出没,于是就定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世。但在太阳的本身来说,既没有向背的说法,则三世的安排,从哪里说起?

  同时,过去世中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未来世中,亦各各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样,就成为九世,九世不离于当前一念之心,所以,华严系统的思想,有“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的说法。因为,我们最富于思想的意识,是前念既灭,后念复生,生生灭灭,刹那刹那在变。而且,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这一念,我们才说它是现在,一会儿之后,又成过去,所以《三字经》“三世改”。“改”是变改的意思。这也是佛法对时间观念的看法。《华严经》说:“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会通了这一点,那就能转三世,而不为三世所转了。《三字经》又说:

南与北,西与东,并四维,上下通,观十方,人在中。

  这就讲到了空间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加上“上、下”,是为“十方”。“方”是方所、方向。“方”也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之一,随太阳而定,因事物而转移,也不是实有的物体。因为太虚空是没有边际的。形形色色的万物,孕育、成长,纷纭、复杂,前后延续不断地存在于太空之中、地球之上,而人为万物之灵,所以说“人在中”。《三字经》上又说:

人居地,地居空,数此地,至大千。凡圣居,各有缘。

  人类是居住在地球上,依科学家的说法,地球因太阳的吸力,绕日而转,而又不致坠落,所以“地”能“居空”。是地心也有一股吸力,因此,能活动的生物、能移动的物质,都依傍地球而居,所以说“人居地”。一个号称恒星的太阳,加上八大行星,是一个太阳系,佛经上叫做小世界。积一千个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依佛经上的说法,三千世界是一百亿对日、月,一百亿四大洲,一百亿须弥山累积而成,是一位化身佛的化境。在这无数的地球之上,六道众生的凡夫,是因为罪和福的因“缘”居住在地球上;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号为四圣,四圣因慈悲心所驱使,欲想度脱六凡的因缘,而出没于这个世界,所以说“各有缘”来到这个世界来度众生。

我国的天文学,或星象学出现很早,关于四季、二十四节、日蚀、月蚀,计算得都很准确。不过有人说:日月绕地球而转,甚至有人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此世界而外没有其他的世界。但是,《华严经》上却破除了这一孔之见。《华严经》上在集合大众,准备演大法义的时候,某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以上,有世界名某某出现,一方是这样,方方都是这样,这才将太虚空中世界无尽、国土无尽、众生无尽的真相,透露出来。

由于近代科学的昌明,用最大倍数的望远镜探测太空,才发现空中的星河当中,有无法统计的太阳系。所以,因科学的进步而更加证实,真实的佛法。《三字经》又说:

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分四土,自台教,前二粗,后二妙。

  以上,就太阳系而说的小世界,只是就地居天的忉利天以下之六道众生的依报而说的。这里是讲四圣法界的依报。

  一、“同居土”:是凡圣“同居”的“土”地。这就整个大千世界的娑婆世界而说,因为不断有佛陀出现在此一世界,既然有佛出世,就有同类的大、小乘圣者们相继而来,随缘应化。能化的是佛圣人、所化的是凡夫,所以叫“凡圣同居土”。既有凡夫,也有圣人。

  二、“方便土”完整的名字,叫“方便有余土”,这是二乘圣者们所依的地方名土,这是比较难以理解。现在分三点来说明:第一,二乘圣者们的身份与凡夫不同。凡夫们因造了上、中、下三品十恶或者十善,因而分别堕落,或者上升而流转于六道。二乘圣者他们断除了三界的见、思二惑,不受生死轮回,三界以内没有他们的份,但他们没有大悲普济之心,受用不了庄严净土。那么,他们就构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叫方便土。

  第二,是化城之说。方便有余土是化城,是根据《法华经》的说法,因为化城只是一个譬喻不是事实。同时,是指二乘圣者们的地位来说。这在《法华经·化城喻品》说得很清楚。佛陀的出世,以度尽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为志愿。而成佛先决的条件,是能全盘牺牲自己,在这一个大前提,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所以,释迦世尊一方面用五戒十善的世间法,使普通人首先保持不堕落,一方面用四谛十二因缘的出世间法,教授一般有出世的思想学者,观苦发心,离三界出五欲,不受轮回的流转。奠定了这一基础,能够不受五欲尘境的转移,而后再加以熏陶,启发他们的大悲心,于长远的劫数之中,做济世利人的工作。所以,指二乘的果位名为“化城”不是究竟

  第三,方便有余土的解释。方便有余土依报,依报是随正报转的。众生的依报,也就是环境,都是随其罪福而有精粗的不同。因此,二乘圣者们的居处,即使他们身在秽恶的世界之中,自有他们的别报,我们不必指定什么地方,是他们的依报国土。至于方便有余土的“方便”,自然是指声闻、缘觉的果位,为释尊方便的施设。那么,正报的身份是方便,以正报名依报,当然也是方便的说法了。声闻、缘觉,如转向大菩提的话,那么,实报庄严土,才是他们最后的归宿,所以他们的报土自然是有余而非究竟了。

三、“实报土”:就是实报庄严土也,是报身佛千丈卢舍那身所居的地方。“实报”,是真实的果报,始终不含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施设,有一分清净因,受一分清净果。在《维摩经》说:“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也就是欲想获得清净的佛国净土,必得要成就众生。至于如何才够得上称为“实报庄严土”,我们有时间读一读《华严经》便可以知道。

四、寂光土”:就是“常寂光净土”。永远是这样谓之“常”,不执着一法谓之“寂”,虚灵空妙谓之“光”,为一切出世间诸法平等,共同依止处谓之“土”。身土不二,不是我们以凡夫的知见,可以思量想象的,它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三贤十圣的菩萨,各随其量而得分知。因四圣而“分四土”,这个种说法,来自天台宗的教义。同居、方便这二土,“粗”浅而易知,后面的“实报、寂光”这“二”土微妙而难识别。所以说:“分四土,自台教,前二粗,后二妙。”

《三字经》又说:

法性土,净化土,染化土,分三土。贤首教,如是说,从本源,生枝节。

  这是“贤首教”作“如是”的“说”法。“法性土”就是前面的寂光土。“净化土”包括了前面的方便士、实报士二土。“染化土”就是凡圣同居的娑婆世界。后面的二土,是从法性土“本源”而“生”出来的“枝节”。所以《三字经》上又说:

娑婆界,极乐界,华藏界,及余界。

  四土、三土都讲完了,这里更举例来说。“娑婆界”,是染化土。“极乐界”,是净化土。“华藏”世“界”,是净化土的扩大。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实报无障碍土。华藏世界海内,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有一世界种,一一世界种中,有二十重世界。一一重中,有无量世界于中安住。中央世界的第十三重,我们的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都在其中。这二十重世界之外的世界,谓之“及余界”。

界非界,非界界,重重涉,各无碍。

这里第一句,依真谛说来,则“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所谓“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理实是这样。虽然是这样说,但又不能执真谛而废俗谛,所以即“非”世“界”,又是名世“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佛菩萨们,才能如实了知染世界、净世界,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各”各是无障“无碍”的世界,这些道理很深奥,要反复研究才懂其中的道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