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之十
2024-12-28
《三字经》上又说:
曰菩萨、曰如来,抚众生,如婴孩。
第一句,是四圣中的“菩萨法界”。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的文字爱简单,所以简去“提埵”二字而称“菩萨”,译成中文叫“觉有情”。“觉有情”有三种意思:一、能觉悟之有情,是为自觉。二、觉悟于有情,菩萨们有大悲心,和一切众生有风雨同舟,誓不独济的勇气,其所以不同于二乘的,就在这一点上,是为觉他。三、菩萨们坚持他们的大悲愿力,不计时间,不避艰苦,生生世世履行六度万行,他们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渐渐除人我、法我的两种执障。在《维摩经》上的“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就是菩萨们应做的事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凡夫发四宏誓愿,精勤向道,直至十信位,名凡夫菩萨。从此以后渐教行人,从十住位以去,直至等觉位,名果位菩萨。
“曰如来”:是乘如实道,来化众生的,名为如来。《金刚经》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宇宙万有法界众生,所共依的性体,是先天地而不生,后天地而不灭,自性不变不异,所以名“如来”。“如”的本体,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既然是“无所从来,亦复无有所至”,而如来也就是亲证此理,拿它作为资本,来教化众生。这是十法界中的“佛法界”。
“佛”的完整名字,应该是“佛陀”。“佛陀”,译成中文曰“觉者”。他是在人类中觉悟到宇宙万有真相的人。觉的成份,分析为三义:前二义“自觉”、“觉他”,这和前面的菩萨,并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者,乃是第三义的“觉行圆满”。前面讲菩萨,讲到“等觉”为止。“等觉”,已经邻近于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未断,因缘时节一到,以最后身的菩萨出现人间,用金刚喻定,断去最后一品无明,才圆成佛果,所以叫“觉行圆满”。
那么,“佛”与“如来”有什么不同呢?诸佛皆有十种通用的称呼,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里有十一种,因为将“善逝、世间解”分开来了,以前面十个为别,后面一个为总。如果合起来,正好是十个。而佛与如来,都是十种通号之一。依照习惯,佛经上有“诸佛如来”的称呼。有些人统称佛为“如来佛”,那是外行话。因为这样的称呼,把“如来”变成别名,“佛”仍是通称,等于八十八佛中的“普光佛、普明佛”。合法不合法,一比较大家就知道了。
“抚众生,如婴孩”:菩萨和如来,等视众生犹如赤子,如地藏菩萨所说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们就知道诸佛和菩萨的伟大了。
此四圣,并六凡,为十界,一性含。
“圣”者正也。圣人的言语、行动,都是合乎中道正理的。由声闻、缘觉,到菩萨、诸佛,这是“四圣法界”,就是说,他们都是标准的圣人。“并六凡”,这里面包含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天道的众生,具有五通,受变化身,衣食自然,寿命长久,飞行自在。地狱、畜生二道的众生,固然和天道不能相提并论,就是人道中的众生,也与天道距离太远。可是,拿天道和四圣比较起来,他们和修罗道以下的五道,同样是凡夫具有烦恼的,所以说“并六凡”。结合四圣六凡而“为十重法界”。然而,凡圣之间,虽然有天渊的距离,但都在一真法界法性中包“含”着。因为,四圣者分证,或圆证此性,六凡则迷昧此性而已!下面讲到第七大段中的第十六小段器世间。《三字经》上说:
既论身,须论土,土为依,身为主。
经文的意思是说:十法界,四圣六凡的“身”相,属于正报,“既”然已经讨“论”过了,然而,身必有“依”,所依就是国“土”。而国土是无情的物质,依报是随着正报转变的,所以说以“身为主”。《三字经》上又说:
四大洲,共铁围,七金山,绕须弥。
这是佛经上的地理学。“四大洲”,是指东胜神洲、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有些经论里,又名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四大洲位置在“须弥山”之四方。须弥山的四周,外围又有“铁围山”。四大洲、铁围山,加上“七”重“金山”,“共同围绕”着须弥山。“须弥”,是中文“妙高”的意思。须弥山是四宝所成,故名曰“妙”;出水、入水,各有八万四千由旬,故名曰“高山”。七金山是:一、双持山,二、持轴山,三、担木山,四、善见山,五、马耳山,六、象鼻山,七、持地山。这些在佛教经典中都有介绍说明,这里我们不作详细介绍了。《三字经》上又说:
为大地,风力持,水火金,不相离。
依据《华严经》世界安立图,这七重金山,间隔着七重香水海,围绕着须弥山。四大洲在须弥山四面最后一重金山之外的咸海中,咸海之周围,又有小铁围山,相似现在的一个太阳系,所以说“为大地”,佛学上名之为一小世界。但是,我们想象大地悬挂在虚空之中,为什么不会掉落下去呢?是因为有“风”的“力”量,能够维“持”住它。“水、火、金,不相离”:是根据《华严经》小世界安立图上说的:世界之极外围,是“风”轮,风轮以内是“水轮”,水轮以内是“金”轮,金轮之内是地轮。换一个说法,就是地轮依于金轮,金轮依于水轮,水轮依于风轮,风轮依于空轮,空轮则无所依。地、金、水、风,诸轮互相依持,所以说“不相离”。
现在科学家利用仪器的测验,甚至用太空船飞绕地球、月球,证明地球和月亮都是圆的,所以名“球”。而佛的弟子“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观测三千世界,如观手掌中的庵摩勒果,果体是圆的。地轮的四周,有水有山,而水又依于风,风依于空,都可以说得过去,因为地球的外围是大气层,这是事实。只是,须弥山和其他的三洲,现在还没有办法证明它是有。至于太阳是恒星,地球自转而又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与二千多年前所说的有些不同,这也是正常的。现在我们继续讲“器世间”,《三字经》上说:
水轮含,十方界,性流动,如何载。
《楞严经》中说:“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一个小世界相似于一个太阳系的组织。依佛经上的说法,积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经过三个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而娑婆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教区。积累佛刹微尘数的大千世界为一世界种,积累一百一十一个世界种,而为一个华藏庄严世界海,是卢舍那佛的化境。这如海之华藏庄严世界,完全安立在“种种光明蕊香幢莲华”之上。这一大莲华,又在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中。《三字经》上的“水轮”里“含”有“十方”刹刹尘尘的世“界”,就可以明白这些问题了。
“性流动,如何载”:水是流动性的东西,而且水性下流,如我们所能看见的世界五大洋,比陆地大三倍,可以说地球依海水而住,也可以说海水附在地球之表面。奇怪的是科学家说:地球悬住在空中,而水性如瀑布之类都是下流,而海洋有无法计算的水量,为什么不会如瀑布一样向地球外围的空间流散?科学家虽然说是地心吸力,既然能吸住五大洋之水,难道高山积雪溶解后下流而为瀑布的水,为什么不就高山之顶,把它在原位置吸住,而让它下流呢?如果说这正是地心吸力的作用,如拿水的分量比较起来,高山的积雪,不能吸住,让它在原位置自由流动,而说它能吸住海洋那么多的水,我们总有点信不及。不如说:“业力持,得自在。”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地藏经》上说:“业力之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例如,同样是父母所生的儿女,有美的有丑的、有高的有矮的、有肥的有瘦的、有智慧也有愚痴的,相距有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除了个人的业力而外,谁也没法解答。所以“业力”能“持”住大地,而尘尘刹刹的地球、日球、月球、星球,“得”以自由“自在”的,处在这无尽的虚空之中,业力持得自在的关系,所以不会掉下来。
三字经上说:
业力持,得自在。风金摩,火现彩。
业力持,得自在。我们已经讲过了,由于众生业力的关系,水能含里十方,不至于散漫无归。“风金摩,火现彩”:经典里说:“风轮金轮相互摩擦,所以有火光的出现,为变化性,这相互摩擦而产生的电气,普遍于寰宇,激活则现出火光。靠近北极的地方,有时见到半圆的光彩,照耀空中,名北方晓最为奇观,这些变化性的,是以电气最能变化物质。这不是上蒸的火,原因是上蒸的火在地内,有时地裂而出,则为火山,声震天地,烬灰漫空而下,还有热汁奋迅而流的液化气,埋没了整个城市,死人就无算了。古时发现的活火山,那些火焰至今还没有息灭,最近世界各地又有几处发现火山爆发的情况。”这是《楞严经》卷四上,富楼那尊者启问释尊说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一章中的两句。是经上的原文:“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楞严经》文之难理解,无过于这一章。其大意只是说:山河大地,皆因众生的心理,妄起诸见而有。这就是众生心中的“坚固性”,坚的反应,则为地,地之精,则为金:心理上“动性”,就是风。而“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例如一个人用两手掌互相搓摩,便能生热,道理是一样的。《三字经》上的“火现彩”,因为火有红蓝等彩色的颜色。《三字经》上又说:
菴摩果,比阎浮,果体圆,圆如球。
这是由《楞严经》卷五,第二十五圆通的经文而来。二十五圆通中,阿那律尊者眼根圆通中说:“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也有些地方说: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观三千世界,如观掌中“菴摩勒果”。不要说十方世界吧!即使一个南阎浮提,虽然只是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四洲中的一洲,又是我们的地球,它的面积大约有十五亿一千七百万平方里。而阿那律尊者视之,直观如手掌中的一只苹果,真是不可思议的事。同时地球的表面,虽然有高山深海,凹凸不平,但远观却是如像“果体”一样圆。这从现在科学家乘太空船绕月球飞行,拍摄下来的照片可以证明。而《华严经》上小世界的图说,也是圆形的,所以说“圆如球”。《三字经》上又说:
彼上下,与四周,人与物,如何留?
《三字经》文中的“彼”,是指地球而言。地圆如球,则上下四周,人物如何定住,现在环游地球的人,向东而去,则从西归,向西而去,则从东归,是知地球果然为圆球。才知道阿罗汉的天眼,早已见到了,佛偶然一说,令后人知种种形状,都是随众生的意乐所闻,如来未尝指为一种定相。但是,地球的上下与四周都是圆的,地球既然是圆形,又虚悬在太空之中,而且时刻不停地在运转,那么,人物鸟兽,以及我们的房舍用具,在地球之“上下”,或者在它的“四周”,如何能不脱离,而老是停留在它的体积之上呢?这就是众生业力的关系,所以《三字经》上又说:
楞严经,秘密说,善会通,不可执!
解释这四句经文,将它分为四段来讲:第一,介绍《楞严经》的内容。《楞严经》的完整经名,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有十卷,在李唐时候,天竺三藏般剌密谛翻译,唐朝宰相清河房融笔受。“笔受”,由兼通中印两国文字的“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耳听“般剌密谛”尊者,口宣梵文,随其所听,把它翻译成中文,而从他口中诵出来,房融则边听边写。因为房融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对于遣词造句,随时加以润泽。当然,也可能事后还有一番修正功夫。所以,《楞严经》在诸大乘经中,在文字上是一部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佛经。我们如果有时间读一读《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的两章,他那生动的笔调,则叹为观止。
第二,《楞严经》的发起因缘。是佛的弟子阿难尊者,由于没有跟上释尊受斋主的邀请和供养,他单独一个人沿门托钵,他经过了一个摩登伽女的家门。被摩登伽女看到,当下爱上阿难尊者,摩登伽女的母亲又是一位老外道。摩登伽爱上阿难尊者之后,一心想要嫁给阿难。她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知道佛的弟子不可能成为他的女婿,但是经不起摩登伽的纠缠,于是她的母亲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迷住了阿难。幸亏释尊以天眼遥观,知道了阿难尊者的遭遇,马上回到祇树园,派文殊菩萨用楞严神咒去救阿难,文殊菩萨去了摩登伽所在地方,破坏了邪咒,将阿难尊者和摩登伽一起带回祗树给孤独园。
阿难见到了释尊,惭愧交集,无地自容,唯有悲泣顶礼,承认自己一向都侧重在多闻,不重视实际修持,以致堕落魔网,几乎毁了戒体。唯愿释尊大慈悲悯,开示修行奢摩他路,使愚昧无知的弟子,以及一般信心不生的阐提,销毁邪知邪见。因此,才产生了这一部专对阿难说的《楞严经》。
第三,《楞严经》的内容。《楞严经》的内容非常繁复,扼要的说,是以如来藏心为总纲,众生的流转,世界的起源,作为人生观、宇宙观之说明,也是五十五圣位为返妄归真之修行指南。至于空如来藏中,从七个地方征破妄识,用十番口舌,显见即是心性,文字生动,立义微妙,以中国人的文笔,写出印度佛家的哲理,是非常不简单的一件事情。
第四,沟通本文。“本文”,是指《三字经》上“楞严经,秘密说,善会通,不可执”这四句。因为《首楞严经》卷四中,富楼那尊者问:“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释尊在答案中,将山河大地的起源,归纳于明觉妙心,妄起分别,因之而有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秘密说”:释尊的答案之中,已指示了我们:世界、人生都由妄心分别而有,境随心转,必须“善”于“会通”。“不可执”以为实,人与物,之所以依大地而住,而不散堕于太空,自是众生的业果。全文中第七大段的第十小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