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二十八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二十八
发布时间:2024-11-1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二十八(图1)

现在要讲三论宗了。三论宗,又名“空宗”,又名“破相宗”,也可以说是性宗的初门。《三字经》上说:

三论宗,传最古,秦罗什,来兹土。

  三论宗的三部论典,就是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三部论等到下文再讲。“传最古”,这是说三论也是印度传来的佛教宗派,在时间上说,“传”到中国来,它是“最古”老的。“最古”,就是最早。它是什么时候传来的呢?“秦罗什,来兹土”,三论是姚秦时期罗什法师来到中国后所翻译的。“兹土”,就是指的中国。

  “秦”是当时的国家名号。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历史上称它为“嬴秦”。三国以后,五胡十六国乱华,胡人中有所谓氐族酋长名苻洪者,割据长安而建国,称三秦王。他的孙子苻坚开始称皇帝。苻坚虽然信佛而崇拜道安大师,但因贪求无厌,想吞灭东晋,不幸一战而败,身死国灭。历史上称它为“苻秦”或者名叫“前秦”。苻坚失败以后,他的部下姚苌佔据这个国家,国号仍然叫“秦”,但历史上称它为“姚秦”或者“后秦”。姚苌是五胡中的羌族,姚苌弑苻坚而自立,不久之后也就死了。姚苌的儿子姚兴即位,姚兴死后传姚泓,而后“秦”也就结束了。

  “罗什”法师完整的名字是“鸠摩罗什婆”,译成中文名“童寿”,言其童年而有老人之德学也。父亲名叫“鸠摩炎”,原来是天竺国人,因为逃避功名,到了龟兹国。龟兹国的国王爱其风神俊朗,尊他为国师,并且将他的妹妹嫁给鸠摩炎。说起龟兹国王的妹妹,确实有点奇特。起初,她拒绝了好多邻国国王的求婚,她都不同意,但是当她一见到鸠摩炎之后,却爱上鸠摩炎,和鸠摩炎结婚,不久就怀了罗什。她原来就有过目不忘的聪明,自从怀了罗什之后,更是神悟超群。龟兹国首都有一座雀梨大寺,高僧大德很多,罗什法师的母亲常常率领王族贵女、德行高尼到寺里去设供听法。罗什法师既出生以后,罗什母亲不久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名叫“弗沙提婆”。她在一个春光明媚、万花齐放的晴天,罗什母亲和许多女友一起到郊外旅游,路途上经过一所荒凉的故墓,看到故墓里那些枯骨杂乱纵横,于是心中生起身为苦本的悲观心理来,对世间生产了厌离。回宫以后,罗什母亲以绝食的方式,要求她的哥哥允许她出家,她的哥哥和丈夫没有办法,只好应允她出家。罗什母亲既如所愿,马上落发受戒,精修禅法,居然证得了声闻初果。罗什法师在七岁的时候,也跟他母亲出了家,并且从名师接受佛学的教育。罗什法师非常聪明,他能一天读熟一千个偈子。据《罗什传》上说,他诵的是《毗昙》。读完了以后,老师和他讲解,他又能闻一知十而通达玄妙的奥义。罗什母亲是公主的身份,又证了初果,信佛的教徒把她奉若神明,布施供养的物品堆积如山。但她在烦不胜烦的情况下,带着罗什逃避到北天竺的罽宾国,这时候罗什法师已经九岁了。在罽宾国,罗什法师遇到有名的大德法师,名叫槃头达多,罗什法师就跟他学习《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四百万言。槃头达多是罽宾国王的弟弟,他常在国王面前称誉罗什的智慧,国王有点不相信,于是就召集许多外道论师们,在王宫里开辩论大会。请罗什法师一起参加辩论会,那些外道论师们,欺侮他年轻,出言很不礼貌。罗什法师却乘他们论题的不同思想观点,猛力进攻他们,使得外道们哑口无言,惭愧折服。罽宾国王这才表示惊异,除了马上送给他很多丰富的供养外,还派专人为他洒扫侍候照顾罗什法师。

  罗什法师在十二岁那一年,他母亲将他带还龟兹国,许多国家皆以厚礼来聘请罗什法师,但罗什母亲都置之不理。在回到龟兹国的途中,路经月氏国的北山,遇到一位阿罗汉。这位阿罗汉对罗什法师非常惊异,并且对他母亲说:你这儿子必须要好好照顾,如果到三十五岁不破戒,当大兴佛法,度人无数;否则的话,只是一位很有名法师罢了!母子俩后来到了沙勒国,有一次在一个庙上,罗什法师看到一口大佛钵,对这口大佛钵产生兴趣,就用力将这口大佛钵顶戴在头上,钵形甚大。他忽然念到,这一只钵为何如此之轻呢,这时间这口钵突然感觉很重就落到地上,因而悟到唯心之旨。在沙勒国他停留了一年时间,学习《阿毗昙》、《六足》、《诸论》;外道经书如《四吠陀典》、《五明论》、《阴阳星算》,都有很深的造诣。沙勒王又请他讲《转法轮经》,龟兹王引以为荣,遣使很多送礼与沙勒国王重新修好。

  当时,有所谓莎车王子、参车王子,兄弟二人,一名须利耶跋陀,一名须耶利苏摩,舍弃国位,出家而为沙门。这两位王子才技绝伦,专以大乘佛法自利利他为事业。罗什法师就跟他们学习《中论》、《百论》二论。罗什法师这时候才觉悟到大乘佛法之广大深远。

  罗什法师回到龟茲国,国王不把自已以为是长辈,恭敬、供养罗什法师,还召集远近的贤德信众,请罗什法师开讲方等经典,分辩诸法皆空无我,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假名非实。在会的听众,莫不悲感追悼,悔恨听得太晚。罗什法师二十岁满足之后,乃受戒于王宫,更从卑摩罗叉学习《十诵律》。

  这时,他母亲忽然向龟茲王告辞,想到天竺国去,并对罗什法师说:“方等深经将赖你的力量,弘传到东土,但于汝自身不利,奈何?”什师说:“菩萨之道在自利利他,若能使大法流传,众生得益,即使于身有损,亦在所不惜。”于是,罗什法师便留在龟茲国。

  现在又讲到秦王苻坚了。秦王苻坚建元十三年,太史令启奏说:“有星见于外国分野,当有异人入辅中国。”秦王说:“我听说龟茲国有罗什法师,是现在的智人。”于是,秦王派大将吕光率军七万,攻伐龟茲国,专门为了迎请罗什法师,而出兵攻打龟茲国。

  吕光去了以后,龟茲国王因寡不敌众,只好把罗什法师献给他。苻坚又因为征伐东晋失败而亡国,前面已经说过了。吕光迎请到了罗什法师。回到了关外的凉州,现在的甘肃兰州,听说苻坚国破身亡,吕光就在凉州立国称王。

后秦的姚苌死后,姚兴即位。在弘始三年才想起吕光迎取罗什的事,于是又派兵攻打凉国。这时候,吕光已经死了,吕光的儿子,吕隆当国王,经不起后秦的压力举国投降。罗什法师于弘始三年十二月才到了长安,姚兴奉罗什法师若神明为国师,把他供养在逍遥园,组织译经苑,召集远近的佛教青年学者,如僧肇、僧睿等八百余人,协助他经。而三论宗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就是这时候译出来的。东汉、三国到姚秦,佛法传到中国,时间还不太久,翻译过来的经论也不算多,而净土、天台、贤首、禅宗,都是以后的事,所以说“三论宗,传最古”。

经文上说:

真空义,为第一,群弟子,竞传习。

这四句中的第一、二两句,是三论宗的要义。真空:是佛教的义理,也叫真谛空谛,是佛教中观学派的核心概念。其内容主要是讲世间一切物是没有实体之义,无有自性,究竟是空,此即是存在的真相,所以叫真空是要用心体验真空的境界,知道真空是什么东西。第一:即第一义谛,也就是真谛,意思是为一切诸法的第一义。那么,什么叫做“真空”呢?真空的基础,是建立在有质体的事物上,正如《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凡是有质体的事物,分明是有,如何说它是“空”呢?这在佛学上说:事事物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没有一成不变的个体,所以说它是“空”,因此又叫它“真空”,其实是“真空不空”。三论宗,就“缘生性空”的一面,所以说真空“义为第一”。《中论》上说“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之如幻如化”,足可以证明,这所说的内容。

“群弟子,竞传习”:罗什门下,如道生、道融、僧肇、僧睿等诸大德,都是聪明博学之士,他们亲近罗什学习三论。在达摩未来东土以前,能够通达性宗的,多出于罗什的门下。经文上说:

曰中论,曰百论,十二门,为三论。

  “论”是三藏中的一藏。“论”,以辩析诸法的性相,教诫学徒为定义。而“论”又有所谓宗经论和释经论二种。“宗经论”,是宗同一性质的佛经而造的论。“释经论”,是解释某一部佛经而造的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是宗《般若经》要义而造的,所以是宗经论。像《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而造的,所以名释经论。三论加上《大智度论》,又名四论宗,因为它和三论是同一性质的。

  《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都是龙树菩萨造的。《中论》,梵志青目有释文。青目的历史不清楚,他的释文,曾受到僧睿法师很多的批评。《百论》是提婆菩萨造,婆薮开士解释。婆薮,就是天亲菩萨。经文上又说:

唐吉藏,施大功,三论疏,传海东。

“吉藏”法师在《大正藏》四十二卷《三论疏》的题目下,署名都是“隋”吉藏撰,吉藏(公元549-623年):隋唐时僧人。俗姓安,祖籍西域安息,后移居南海,出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七岁时跟从三论学大师法朗出家,学有成就。后至浙江绍兴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弘法,世称嘉祥大师。现存的主要著作有《三论疏》、《三论玄义》、《二谛章》和《大乘玄论》等。作者杨老居士说是“唐”,因为他是随唐时代的人,所以称他为唐。吉藏法师为《中论》作疏文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

  “施大功”者:“三论疏”有四十万言。四十万字的著述,当然不是一件小事。同时,《三论疏》对于了解三论,有极大的帮助。隋唐的时候,韩国名为高丽,高丽国不断有比丘来中国求法。而高丽在中国东三省之东面,仅是一海之隔,所以《三论疏》就传到“海东”了。经文上又说:

法藏释,十二门,宗致记,至今存。

  “法藏”是唐朝武则天当国王时候的人,讳“法藏”,号贤首。他曾作《宗致义记》用来解“释十二门”论。《宗致义记》这部书,“至今”还收“存”在藏经中。

   三论宗讲到这里可算是讲完了。但是,三论的内容我们应该要知道一点,而提婆菩萨于《百论》的产生,更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我们应该要知道。现在先讲三论的内容。

  据僧睿法师《中论》序文里说:“《百论》治外以闲邪;《中论》祛内以流滞;《十二门》观之精诣。”所谓“治外以闲邪”者,“治外”,是对治外道也;“闲”者,息也,也就是治服外道,息灭他们的邪执。“《中论》祛内以流滞”,“祛”,是除也;“内”,指佛教内的小乘;“流”者,流通,流水假如遇到石头、土堆,水就滞塞不通。《中论》可以祛除小乘人的法执,使他们兴起大悲心,而兼济众生。《中论》等于做的是一套疏通工作。至于《十二门论》,是十二重观门,而此观门,多观法空,所以名为“精诣”,也就是有很精深的造诣。

  至于提婆菩萨造《百论》的历史,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提婆是南印度人,是龙树菩萨的弟子,出生于婆罗门的家庭,他生性好佛,学识渊博,才辩绝伦。当时,南天竺国的国王深信邪道,沙门释子连见国王一面都不允许。提婆菩萨要想挽回这一局面,考虑再三,终于获得一个机会。因为国王要招考宿卫的士兵,提婆就改作一般世俗的人去应考,居然名列前茅,奉派充为队长。提婆菩萨是有智慧的人,对于国王所有的需要,无不事先准备妥当,让国王有得心应手的感觉,使国王心生喜悦。左右侍者则报告国王说:这个人奇怪极了,既不吃公家的饭,也不领薪水,猜不透他有什么用意?国王就将他召到身边,带着一点奖励口吻说:“你队长当得很好!队伍行动整齐,号令严明,是我所亲自看到或听到的。但是,你不受报酬,据我的猜想,你一定另有所求,可以坦白告诉我吗?”提婆菩萨先道谢了国王,然后向国王报告说:“我身是比丘,具佛知见,常以大王深信邪道,弃珠玉而拾瓦砾,甚为可惜。今要求大王允许我与婆罗门教徒开一次辩论大会,我若失败了,当然无地自容,唯有远走高飞;倘若我辩胜了,大王对于宗教信仰,自有高明的选择。那时跟我出家的人一定很多,必得要请大王作大檀越,布施他们的三衣钵具!”国王说:“诺。”好的一切照办。

  提婆菩萨于是在王都中建立高座,提出三个题目来,作为辩论的标题。哪三个题目呢?一、一切诸圣中,佛圣最第一;二、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三、一切救世中,佛僧最第一。八方诸论士,有能坏此语者,我当斩首以谢其屈。他并且声明:“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立理不明是愚痴,一个愚痴无智的头,于我何益?不如牺牲死掉算了!”八方论士也当着大众宣誓,一如提婆所言。提婆菩萨说:“我教仁活万物,假如你们辩输了,当剃除你们的须发,出家而为佛弟子可也,不必杀头。”与会大众一致遵守这个决议。

  辩论会开始了!知识短浅的一些外道,一两句话便败下去了;智识较高,资格较老的,也仅辩论一两天,就理屈词穷。外道们很讲信用,也很听话,他们输了马上就落发出家。国王遵守诺言,每日送十车衣钵,三个月下来,尽度一百多万人。提婆菩萨这一仗足够称为空前的胜利,在谢过国王之后,就退到山林里修行。此外,他还将辩论会的材料,整理成一百个颂文,就是现在的《百论》;又造《四百论》以破邪见。提婆菩萨安住在山林之中,不是经行、坐禅,便是写作,徒众们则乞食供养,有空闲就讲道参禅。但谁都想不到,提婆菩萨在二论完成以后不久,就被外道的门人刺死了这真是佛教的一大损失。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当辩论会辩论得正激烈的时候,有一位不知姓名的外道领袖,在无法解答问题的情况下,只好跟随提婆出家,使得他的弟子怀恨在心,虽然在辩论失败之后,随师父一道出了家,但常常暗地发誓:“你以空刀刺我师父的心,我将以钢刀刺破你的身,你等着瞧吧!”

果然,在某一天的午前,金黄色的阳光布满了山林,又从枝叶的空隙一点一点洒满了绿油油的草皮,一两只飞鸟偶而飞鸣其间。提婆菩萨的徒众,有些去化斋饭;有些则静坐思惟,而跏趺在附近的水边林下。提婆菩萨独自一人经行于树林之中,那个怀恨已久的外道,出其不意,来到提婆菩萨的身边,以刀直刺提婆菩萨的腹部。提婆菩萨被他刺到在地,他尚未毕命之顷,神识清楚,哀愍可怜那个愚贼,而告诉他说:“我有三衣钵盂,在我坐的地方,你可以拿去,马上寻找山路,赶快逃生,切勿从平地经过。我的弟子当中,有未得法忍的,如知道是你把我杀死,一定会追捕你送官法办。你虽然曾经学道,实际上毫无所知。大道虚旷,无人无我,学道的人,应以真理为归依,怎么可以计荣辱与得失呢?你却感情用事,我有什么话呢?我承佛之遗教,无有此等计较,但怜愍你为狂心所欺,忿毒所烧,罪报无已,惟有忍受。我徒众已来,你好生去罢!”说完之后,叫盗贼赶快离开。盗贼离开之后,这时候,提婆的弟子们已先后来集。看到师父被人杀害,那些未得法忍者,惊怖号啕,声震天地:“冤哉!酷哉!谁取我师父之命!”有些人则狂突奔走,追截要道,叫号追逐之声,震动林谷!提婆菩萨犹竭力招呼徒众们,来到身边,教诲他们说:“诸法之实,谁冤?谁酷?谁割?谁截?诸法之实,实无害者,亦无受者。谁亲?谁冤?谁贼?谁害?你们这些人,为痴毒所欺,妄生著见,悲痛号叫,徒然增加恶业。害我的人,只害业报,安能动我分毫。你们切切不要以狂追狂,以哀悲哀。”说完之后,就入于涅槃。但提婆的百论却流传于世间,利益很多人。

龙树的学说经提婆等人的发展,意义丰富完备,体系健全,成为印度大乘佛教两大派系之一的中观学派。中观学在中国的流传,来自姚秦鸠摩罗什对三论的译出,其后师徒相传,研究的人很多,著名的有僧睿、僧肇、道生等人,开出三论宗的学派。在南朝刘宋时(420479年),僧朗、僧诠等三论学者在摄山(南京栖霞寺)次第传承三论学说,人称摄山(岭)派。僧诠的弟子法朗、对摄岭三论学发扬弘大,为后来开辟三论宗形成初步规模。法朗的门人众多,遍布长江上下及关中(陕西)各地,知名的有二十五哲,而以吉藏大师最为杰出。

吉藏的学说渊源于摄山学派,又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体系,为三论宗集大成者。吉藏的三论学说被称为新三论,而他之前的三论学说,通称古三论。吉藏弟子中,除慧远、智凯等皆学有成就,对三论宗的传播各有贡献之外,另外还有高丽慧灌,将三论宗传入日本,建立日本三论宗。三论宗在法朗、吉藏二代时最为兴旺,但不久因天台宗、法相宗的兴起盛行,而趋入衰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