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故里游记
2024-12-08
归长安,传窥基。
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听讲《瑜伽师地论》三遍,《顺正理论》一遍;《显扬论》、《对法论》各一遍;《因明论》、《声明论》、《集量论》等各二遍;《中论》、《百论》各三遍;婆罗门书、印度梵书等也有涉略。至于《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论,在迦湿弥罗诸国,虽已学过,也趁在这机会中,咨决所疑。玄奘法师住在那烂陀寺,先后长达五年之久,学成之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设无遮辨论大会十八天时间,没有人敢出来辩论。因此威震全印度,当时被称为大乘天的光荣称号,受到戒日国王的优待。玄奘法师又遍礼印度各处圣迹之后,拜别了戒贤论师回国。至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6年“归”到“长安”。玄奘法师在印度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皇帝的热情接待和器重,在长安设立译经院, 组织翻译经典。后来唐高宗皇帝特别建大雁塔,专门存放玄奘携带来和翻译的经典.
“传窥基”:窥基大师是玄奘法师唯一能传其法统的门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窥基生于(公元632-682年):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之一。俗姓尉迟,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十七岁出家,随玄奘法师学习梵文和佛教经论,之后参加玄奘译经事业,成为玄奘的得力助手之一。因为常住在大慈恩寺,于是后人称他为“慈恩大师”。他一生除协助玄奘翻译了大量佛典外,著述甚多,有“百部疏主”之称,继承玄奘法师的衣钵,对发扬法相唯识学说贡献极大。
当时玄奘法师在印度将要回归长安的时候,曾经在尼捷子那里占卜。问回国前程的吉凶情况。尼捷子得卦甚吉,而且对玄奘法师说:“师但东归,哲资已生。”玄奘法师回国之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之下,独行于长安郊区,遇到一个青年,生得眉清目秀,风神俊朗,举动阔略。玄奘法师与他交谈,知道他是尉迟敬宗的儿子,鄂国公尉迟敬德的侄儿。玄奘法师心里想,倘得此子出家,则法门有托。因而,去拜访他的父亲,他父亲说:“这孩子粗悍得很,恐怕很难教诲!”玄奘法师说:“此子器度非凡,非将军不生,非玄奘不识。”尉迟敬宗答应让窥基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窥基法师因此跟随玄奘法师出家。当时,年仅十七岁。
《宋高僧传》作者赞宁说:“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大备。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成为玄奘法师得力的门人。上面我们将玄奘法师亲近戒贤论师学《瑜伽》,和收窥基大师为门人的经过,都讲完了。经文上接着又说:
通因明,善三支。
要了解这两句经文,将它分成五段来说明:第一,首先介绍“因明”是什么?“因明”,是佛教论理学的名词,相似于西洋的逻辑学。“因明”这一名词,如由我提出主要的“因”由,使对方“明”白我所建立的理论。但是,在立论的形式上,有许许多多条件。我依因明立论的形式、条件而无一点过失的话,既可以成立自宗,也可以攻破他人有过失的立论。如我所有的立论,含有过失,也会受到他人的攻击而完全推翻。第二,介绍“因明学”的来由。古人说:“因明本为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也就是说:要懂得因明学,在读经的时候要留心,才可以看得出来。在《地持经》上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因明为五明之一,是破邪论、安正道的利器。”
在我们这个世界初成的时候,有一位生而具有大智慧的人,名叫“足目”,最初创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佛灭度后七八百年当中,经世亲、陈那两位论师的改进,到了商羯罗主,再加修正,才成为完整的专门学问。第三,介绍“因明论”不同的书本和作者,翻译、疏解因明的人物。在《大藏经》中讲解“因明论”的书籍有两本:一、为陈那论师所造,名《因明正理门论》,玄奘、义净二大师皆有译本;二、商羯罗主所造,名《因明入正理论》,玄奘大师译,窥基大师为之作疏。研究唯识学,非通因明不可,所以研究因明学的人,多宗奉《因明入正理论》,而以《因明大疏》为参考。第四,讲解“善三支”的“三支”。“三支”者,宗、因、喻。举个例子:例如万事万物,无一而不是无常的。声音,是事物之一,当然也是无常的。但是,印度外道中有所谓声论师,他们的教义主张声是常的。于是佛教徒就运用因明法则,立三支比量来破斥他们的错误言论。那三支比量是: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同喻如瓶,异喻如空(喻)。成立宗的“声”和“无常”,前者叫“前陈”或者“有法”;后者叫“后陈”或者“法”。也就是前陈法的“声”中,要含有后陈法的无常,前陈、后陈二法,要立敌双方都要承认实有其法。等到前陈、后陈当中加上一个有决定性的字,如声与无常之间,加上一个“是”,叫做“不相离性”。因为“是”的加进,则“声是无常”而不是“常”,则敌者的声论师不许了。那么!怎么办呢?立者的佛教徒,则再举出正确的“因”由来,所以断定声是无常者,由于它是“所作性故”。“所作”者,声音皆是因造作而有。也就是一切声音的发出,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是风声、雨声、雷声,不都是因气候的关系吗!而且风声由风而有,风不就是声?雷、雨也是如此。谁曾听到某一种声音自古至今响个不停的?如敌方仍然不服输的话,再举出正反两面的譬喻来,所以说“同喻如瓶”,这是正面的譬喻。瓶,无论用泥土、木、石,或金属物作原料,皆必须假借人工所作,泥土、木、石或金属物的制成品,一经槌击、火烧,马上皆变成瓦砾或废铜烂铁,这不是所作无常是什么?立者,还有反面的譬喻呢!异喻如空,空无一物,所以叫虚空。既然无物,则非所作,非所作,当然不是无常。这样,敌者就无话可说了。
然而,立量必须要离过。假如三支中任何一支有过,就不是真能立,而是似能立。似能立,不能生敌者之智,那便是劳而无功。那么,有多少过呢?宗中有九过;因中有十四过;同、异喻,各有五过,故三支中共有三十三过。过的名字,不去数它了。第五,玄奘法师译完了《瑜伽师地论》,马上为窥基讲解《瑜伽师地论》,不料西明寺的圆测法师在外面盗听。等玄奘法师讲完了以后,圆测法师马上在西明寺挂牌通告,宣讲《瑜伽师地论》。窥基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向玄奘法师报告。玄奘法师对窥基说:彼不善因明,不能尽《瑜伽师地论》的底源。于是,玄奘法师单独将《因明学》传授给窥基。窥基天性聪慧,深通因明以后,马上作《大疏》来解释。千百年来,解因明的人还没有谁能胜过他,所以《三字经》上说他“通因明,善三支”。《三字经》上又说:
成唯识,作述记,破邪宗,申正义。
“成唯识”,是一部论的名词。“成唯识”,谓此论一出,而唯识之义乃得成立。现在分四点来说明。
第一,“唯识”,也是一部书的名,原来只有三十个颂,五个字一句,四句成一颂,因此名为《三十唯识颂》。以唯识宗的理论来讲,“一切唯有识”,所以叫“唯识”。
第二,《三十唯识颂》的作者是天亲菩萨。天亲是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出生于佛灭度后七八百年之间。起初出家于萨婆多部,后来又兼学经量部。北印度罽宾国有五百位阿罗汉,造《大毗婆沙论》三十万颂,解释三藏。书成以后,由国王下令,禁止出境,不准外人学习。后来天亲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改名换姓侨装混入罽宾国都城在那里学习,他先后听讲学习《大毗婆沙论》三遍,尽得其深奥的义理。并且在讨论义理的时候,经常用经部的思想,来评论有部某些观点的不圆满。当时大毗沙法会中,有一位圣者悟入尊者,入定观察,因而得知他的底蕴,原来是天亲论师。因此令人请天亲到他的座前,训诫他说:大德!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离开赶快回去,迟了万一被他人发觉,那就性命难保。天亲感谢悟入尊者,马上把行李整理好,就回到阿踰陀国。天亲回到阿踰陀国之后,就召集学徒,每日向信徒宣讲《大毗婆沙论》。他到了晚上,将白天所讲的内容作成一偈,摄其要义。这样集成六百个偈颂,在偈颂文中,经常以经部的教义,来破斥《大毗婆沙论》不圆满的观点,然后派人送往罽宾国。
第三,天亲菩萨将六百个偈汇集成书,定名为《阿毗达摩俱舍论》,并将副本并加五十斤黄金,送至罽宾国。罽宾国的大德们不能完全了解,但总以为是对《大毗婆沙论》有利益的,认为是弘扬有部。悟入尊者知道这部论的内容, 派人送还给天亲,并且加上五十斤黄金,请天亲再加释文。天亲又用八千颂来解释《俱舍论》,并派人送到罽宾国, 罽宾国的学者读了《俱舍论》之后,才知道有许多地方,是以经部教义破斥《大毗婆沙论》。据《天亲传》记载:他曾经造过五百部小乘论,对于大乘,也间有所毁谤。
第四,天亲菩萨的二哥,就是无著菩萨。无著因宾头罗尊者的指教,得小乘空定,乘神通力,上升兜率天,由弥勒菩萨的指教,而得大乘空定,并了解诸大乘经义。后来,为争取下界人的信仰,要求弥勒菩萨教授摄大乘论。弥勒菩萨因此又说了《瑜伽师地论》。
无著菩萨深爱弟弟天亲菩萨的智慧,又知道他毁谤大乘,恐其堕落,因此假装生病,请天亲前来看他。天亲来了之后,无著就说:“我因你而生病,你毁谤大乘,如何得了。”于是,为说大乘教义。天亲听了以后,深受感动,如醍醐灌顶,深悔前非,欲以刀割断自己的舌头。无著菩萨说:“割舌赎不了罪,过去以舌造罪,现在还以舌赎罪。你何不研通大乘,造作论释,来弘扬大乘呢?”于是,交给他《摄大乘论》叫他好好研究。
天亲菩萨由此转变思想,专心研究大乘,后来造《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等,据说也有五百部之多。因此,古来称天亲菩萨为“千部论主”(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
于唯识宗影响最大的,无过于《二十唯识颂》、《三十唯识颂》。《二十唯识颂》,乃是天亲菩萨自己作的释文。《三十唯识颂》造成之后,天亲菩萨未及作成释文就圆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