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故里游记
2024-12-08
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
传弟子,南岳思,止观法,万世师。
这是第二段:“祖龙树,立三观,空假中,归一贯”:这是天台宗推尊前人的好意。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四教,惟有智者才是天台宗的始祖。但是,天台宗以藏、通、别、圆为教,却以空、假、中三观为观门。有教有观,也就是有解有行,方能名宗,所以,天台宗的后裔,往往以此标明天台教的殊胜。但三观出于北齐慧文禅师,慧文禅师之三观,又因读《中论》四谛品一偈而悟得,《中论》是龙树菩萨所作。因此,慧文的三观“是祖”述“龙树”而作的。这个“祖”字,是儒书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祖”字的讲法。“立三观”:慧文以《中论》一偈中之初句“因缘所生法”为总相;第二句“我说即是空”为空观;第三句“亦名为假名”为假观;第四句“亦名中道义”为中观,依次“立”为空、假、中的“三观”。“观”,是一种观照的功夫。以“因缘所生法”为对象,对境用能观之心,时时观察,观察的结果,皆是空无自性,所以说“我说即是空”。但是,因缘所生之法,虽说是空无自性,但正当因缘结合的时候,你不能否认它幻相的存在,幻相即是假名,所以说“亦名为假名”。可是,假名幻相的存在,同时即是空无自性,虽说是空无自性,同时不碍假名幻相的存在。是为即空即假;即假即空,空不在假外,假不在空外,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所以说“亦名中道义”,也就是“空、假、中,归于一贯”。空观顺真谛,假观顺俗谛,中观顺第一义谛。或用次第三观,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从空假入中道,或用通相三观,一空一切空,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或用一心三观,一念心中三观具足。这三种观后后胜于前前,要下一番功夫,才能体验。下面经文说:
传弟子,南嶽思,止观法,万世师:
第三段是讲天台宗的传承:“南嶽”,也可以说是南岳慧思禅师。根据唐道宣律师《续高僧传》卷十一,《慧思禅师传》,直截了当地说《陈南岳衡山释慧思传》。而衡山,据《辞源》上说:衡山是五岳之一, 在湖南衡山县西北三十里。然则思大师之道场,在湖南南岳衡山,应当没有疑问。在《思大师传》上说:“师一日登祝融峰,向岳神借地。”而祝融峰在湖南衡山县西北三十里,七十二峰中之最高峰,七十二峰又为南岳衡山之特点。因此,思大师之南岳,仍是湖南之南岳衡山,是可以断定的。
“传弟子,南岳思”的“思”,是指慧思禅师。慧思禅师在陈朝的都城金陵,受到朝野的尊崇,一致尊称他为“思大师”。思大师是魏国南豫州武津县人,俗家姓李,在儿童的时候,梦见梵僧劝他入道。因为他看到其他人读诵《法华经》,引起他的好乐心,但是他生活的环境是非常艰苦,还是坚持读诵《法华经》,因此感动普贤菩萨为他摩顶,感动四十二位菩萨为他授戒。他读《法华》而开悟,而入《法华》三昧。因此他的声名,洋溢于中国的北方。可是,那个时候中国北方的魏国,已经为高洋和宇文泰瓜分,高洋篡东魏,国号叫做“齐”。高洋之为人,残暴淫虐,思大师知道他当政不会太久。同时,他预感宇文泰的周国,将有灭佛的灾祸,所以他深深地感到,天下虽大,将有无处容身之可能。说也奇怪,当思大师感到进退维难的时候,虚空中忽然有声音告诉他:“若欲修定,当往武当南岳!”因此他才来到南方,在南岳兴建道场,广弘佛法。思大师辉煌的历史载于《佛祖统纪》第六卷,有详细的介绍。
“止观法,万世师。”什么叫“止观法,”?“止观”,是修行的方“法”。思大师因为要将这修行的方法,利益天下与后世的人,所以作了一部书,名叫《大乘止观》。
《大乘止观》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完整的名字叫《大乘止观法门》,四卷。杨仁山老居士说:中国政权迭经丧乱,这部书已经失传,但日本人对中国佛教的典籍,保存了很多。杨仁山老居士在日本考察的时候,将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佛教典籍和其它许多法宝,一齐请回中国。进行刻板印刷流通,所以在藏经中我们有幸看到这本书。
“止观”这两个字,作如何解释呢?“止”者,止息。我们日常所用的都是前六识,而以意识作用,最为广泛,也最复杂。意识具有五十一个心所,最显著而力量最大的就是贪、瞋、痴三毒。众生日夜被三毒所困扰,所以《楞严经》上斥为昏扰扰相。这一昏扰扰相,汩没了我们的真心而受生死,轮回六道。我们如果不以生死为苦恼,而随流打混的话,那就不必去说它。否则,我们就应该用“止”的功夫。“止”的功夫如何用法呢?那很简单,在初学的时候,首先学习跏趺而坐,也就是调身、调息、调心。所谓“调心”,就是将奔放流逸于外境的散乱心收回来,任何妄念生起来,切切不要跟着它走,赶快将它放下来,再起来,再放下止息它。这固然要用一种毅力来控制,同时,也必须要用自责的心情,如:观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为怖畏。人们的生命犹如蜉蝣朝生暮死,哪里有时间让我们打妄想。这样虚妄心,慢慢可以止息下来,经过长时间锻炼,使得心如止水,甚至可以入定,生起身轻安和心轻安,这就是止的功夫。
什么叫做“观”?“观”就是观察和观照。禅学上有所谓观心、看心、看静。如《大乘起信论》上说:“观者,分别因缘生灭相。”这种讲法,一般人不难领会。举一个小乘佛教修观的例子:小乘佛教中,有所谓的五停心观。五停心观中的第一观是,多贪众生不净观,这是专门对治多欲众生的修行方法。多欲的“欲”,是男女之间的情欲,也就是肉欲。一个人要想修学佛法,要超越生死,却为多生多劫的“欲习”所苦恼,一颗心静不下来,对治的方法,就是修“不净观”。“不净观”即观察我们的身体种种的不净,这个身体是由父母的精血和合而成,乃是骨、肉、筋、血、发、毛、爪、齿乃至五脏六腑,许许多多条件支撑起来的一副架子,加上满肚皮的粪尿,污秽臭恶,无一可爱。只是由于宿世的业缘,一张人皮裹住了这些肮脏不堪的东西。有时,男人认为某某女人漂亮美丽;女人认为某某男子英武俊秀,于是互相悦爱,由爱生欲。即使说不上标致或健美,由于生理的迫使,也会欲心炽盛,而无力自拔。学佛的人,假如有这些心理上的大患,就要观察,观察男女的身相不净,久久观成,则只见人身的丑恶,自然生不起欲心来。《起信论》上的“分别因缘生灭相”,是对一切事物皆作同一样的观察,不止限于“不净”罢了。
还有,“止”的功夫用久了,容易落于昏沉;“观”的功夫用久了,容易落于散乱。补偏救弊,“止、观”应该互相的运用。“止”,属于定门;“观”,属于慧门。“止、观”互用,定、慧才得均等,也才能收到断惑证真的效用。
修行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还要有好的寂静环境,要有明师的指导,才容易上路。因此经常用用静坐的方法,体会心理上动态,尽量放下一切,把虚妄杂乱而又染污的心猿,得一个短时间的休息!经文上还有一句“万世师”。是指:“止”、“观”二法,实在是断惑证真,穷理尽性的良方,要想了脱生死,成佛作祖,唯有修行止观才是成佛之路。《楞严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所以,“止观法”是“万世”修行人的良“师”。经文上又说:
第三世,有智者,演教观,判高下。
天台宗,以北齐慧文禅师为初祖,南岳慧思禅师为二祖,智者大师为第三祖,所以说“第三世,有智者”。“世”者,代也,也可当祖宗的“祖”师来讲。智者大师,法号智顗。因晋王杨广也就是隋炀帝曾礼大师为师父,而尊称他为“智者”,因此,后来的人都以这个名字来称呼他,一直传流到现在。
智者大师俗家姓陈,出生于湖北荆州华容县,十八岁出家,起先亲近慧思禅师,他读《法华经》为日课。某一日,读经读到《药王菩萨本事品》中的“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出定之后向思禅师汇报定的境界。思禅师赞叹着说:“汝所入定者,是《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是初旋陀罗尼也。非汝莫证,非我莫识。自今而后,凡精于文学之人,即使有千群万众,寻觅你慧辩的根源,都无法穷尽。”可见明师出高徒,是很有道理的,后人称他为东土小释迦,后来他在浙江天台山弘法,天台国清寺就成为天台宗的祖庭。
“演教观,判高下”: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法,高下浅深,都是随机施设,并没有死板板的规矩。但一经记录,流传到天下后世,一大藏教经典浩如烟海,使研究佛教的人,无一不感到无所适从的苦恼。所以,智者大师为了后学研究的方便,将所有传到中国来的佛教经典,加以整理,也就是把它作了归类,分“判”为五时八“教”,然后再以三“观”来配合。“演”说教观的内容,判断高下深浅的不同,也就是整理的意思。
上文讲到“五时八教”,什么叫“五时”?就是五个时期,分别是: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槃时。这五时的名字都是从经的题目,或说法的地点,或内容的理论而定的。
什么叫“八教”?指的是“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顿、渐、秘密、不定,是说法的仪式,名为“化仪四教”。“顿”者,顿然直说,例如对圆顿大根机的众生,顿说《华严经》。“渐”是,渐次,如对劣根机的众生说《阿含经》,令其从基本的修法做起。“秘密”是,对一类特殊的根机,说秘密法门,使听的人获益不同,而彼此能互相知道。“不定”是,在一个法会当中,说一种法,而听的人各各所了解的既不尽相同,也彼此互不相知,而且有得利益的,有不得利益的。这都是如来三轮不思议的教化施设,展示出来的善巧方便。智者大师分判如来所说的经教,为“五时八教”,“五时”和“化仪四教”上面都讲过了。现在讲到“化法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