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故里游记
2024-12-08
经文上说:
律门祖,优波离,承佛印,肃清规。
这四句当中先讲前二句。“律门祖,优波离”,律门的祖师是优波离尊者。译成中文叫“近执”。佛为太子的时候,优波离是王宫中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给王室人员剃头,因此,比较接近太子,所以叫“近执”。太子成佛以后,优波离深受感动,也随佛出家。优波离出家而后,有三个特点:第一,释迦牟尼佛制戒而后,他第一个受戒;第二,既已受戒,就严格守持,丝毫不敢毁犯。所以佛在《增一阿含经》当中,称赞他是持戒第一;第三,由于他的持戒,而证阿罗汉果,而且对戒律的条文很有研究。所以佛灭度以后,在第一次结集三藏的时候,迦叶尊者就推荐他,负责结集律藏。什么叫“结集”呢?就是结合许多证四果的人,搜集经、律、论三藏的原文,推一个人为首而负责诵读,多数的人作证并加以记录。所以,我们现在才有三藏教典可以遵循。因此,优波离尊者便成为“律门”的第一代“祖”师了。
“承佛印,肃清规”承是继承:“印”是印可。由于优波离尊者持戒非常严格,足够做大众的模范,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大众集会的时候,“印”可优波离尊者,为大众的纪纲。优波离“承”受佛的意旨,也运用自己持戒的精神,整“肃”大众共同起居的“清规”。“规”是规矩,也就是大众共同生活的秩序。若是秩序有条不紊,那么人众再多,也无碍道场的自然清净。下面要讲到持律的作用。经文上说:
先束身,次摄心,得圆通,证道深。
“束”是检点约束。我们的血肉“身”躯,有许多无理的要求,必得要凭戒律的力量,“先”行予以约“束”。譬如说,假使国家没有法律来约束人民,那么,社会上的杀、盗、淫、妄的案子,将会层出不穷,甚至会演变成禽兽都不如的世界;出家的佛教徒,如没有戒律的约束,那么一般无赖的人,都可以混进佛门中来,一方面可以不愁衣食,一方面又可以为所欲为,那还成什么佛弟子?然而学佛的人,只做到“执身不动”,就算成功了吗?没有。其“次”,还要“摄心”不起。“摄”者,收敛的意思。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个识心,随时随地都跟着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去攀缘、去追求,假如听任它而不加以摄持,必定会发动身、口而造作罪恶,那后果就将不堪设想。所以《楞严经》上优波离尊者说:“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经上又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学佛的人,为什么甘受这种拘束呢?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远大的希望。这希望是什么?
“得圆通,证道深。”“圆通”这一个名词,也出之于《楞严经》中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然后身心一切通利,即证圆通法门。既有了大智慧以后,当然就通达一切。如观世音菩萨,观察要什么样身份的人为你说法,你才可以发生信仰,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份为你说法,这就是证道深的证据。经文上又说:
唐道宣,精毗尼,大小乘,咸总持。宋元照,继其后,著述多,善分剖。
这是讲律宗在中国传承的历史,唐朝的道宣律师,他是一位非常精通毗尼戒律的律宗祖师。讲戒律还要讲印度佛教戒律的情况,小乘律在佛灭度一百年之后,分裂成五部。五部是:一、昙无德部弘扬《四分律》。二、萨婆多部弘扬《十诵律》。三、弥沙塞部弘扬《五分律》。四、迦叶遗部弘律名《解脱》,但只有戒本一卷传来中国。五、婆粗富罗部,律本未传到中国。《四分律》是属于昙无德部,即上座部法藏结集圆满以后,首先是由大迦叶顶戴受持、次传阿难、三传末田地、四传商那和修、五传优波掬多。这五师出生先后不同,史称异世五师,一脉相承。但至了优波掬多的时候,他有五位弟子,即昙无德、萨婆多、弥沙塞、迦叶毗、婆粗富罗等,这五师皆证阿罗汉果位,他们各化一方,弘扬如来的大法。而传至中国的则有四部。四部当中昙无德部的四分律,特为唐朝的道宣律师所尊崇。道宣律师不但持律谨严,并且对四分律的研究特别精细,他的著作很多。
道宣(公元596-667年):唐代律宗祖师,又是佛教史学家。少年出家,云游天下,到处参学,后住终南山。一生持戒谨严,深入律藏,尤其是对佛教戒本《四分律》最具心得,为南山律宗的开创者。他在终南山修行时,诸天送食,详细记录在天人感通传中。道宣律师知识渊博,他精通毗尼之外,还勤于著述,除了有关律学著作外,还著有《广弘明集》、《续高僧传》、《集古今佛道论衡》、《大唐内典录》和《释迦氏谱》等,皆为重要的佛教文史典籍。他的有弟子千余人,突出的有大慈、文纲等。道宣律师住在终南山弘扬戒律,后人称为南山宗。律有大小二乘,道宣律师以小乘律释通大乘,立为圆宗戒体。所以称为大小乘咸总持。下面的经文说:
宋元照,继其后。
后来宋代的元照(公元1048-1116年):他是浙江余杭人,俗家姓唐,出家后专门研究律学,博究南山这一宗派,他住在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念佛,他曾经说:“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是一位精研律藏的律师,他继承道宣南山学派之后,开始对四分律进行了著述。他著述有《行事钞资持记》、《羯磨疏济缘记》、《戒本疏行宗记》等律学著作。后来因为他住持杭州灵芝寺三十年,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灵芝大师”,其弟子众多。经文又说:
著述多,善分剖。既明律,须研教。
宋元照律师,他的著作和述记很多。现在大正藏中,收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等著述,元照律师的著作能善于分别剖析戒律的精神,这些戒律后来在国内失传。但是日本还保留了中国唐宋历代高僧的著作,民国时代,杨仁山老居士到日本考察,在日本看到中国唐宋的律部著作,才发心带来在南京刻板流通,我们现在才能看到这些珍贵的著作。“既明律,须研教”:根据佛教的传统,出家僧人在受戒之后,必须先学五年戒律,五年学经,十年依止,始入下座,道业增进,升为中座,再加增进升为上座,方能纲纪后学。既明白了戒律,然后外出参学,或学教参禅,待学有所成方能弘法传道。经文又说:
辨权实,判大小。
既已将戒律研究清楚了,接着就必须要研究经论教理的权实内容。辨别经教戒律的权实内容,权是“权宜”、“方便”、或“应机”的意思,是佛教为适应众生的需要,采取方便的传道法门。实即真实不假,是不借方便的究竟道,是佛教的最高真理和终极目标。佛所说的法,有权有实,有大有小,佛弟子们一定要将戒律的教理研究清楚,才可以分判经典和戒律的大小乘差别,教理明白了,修行佛法就容易了。
下面讲天台一宗。天台宗之所以名为“天台”,是因为天台创宗的宗祖是智者大师,他在天台山著书立说,以藏、通、别、圆之四教,来分判如来一代时教,所以叫“天台教”。后来他的弟子章安,灌顶尊者、还有荆溪湛然尊者等,许多大师接踵而起,继续弘扬智者大师的学说,因而成了一宗名为天台宗。经文上说:
北齐朝,有慧文,读中论,得其精。
这一段经文,是叙说天台宗的源流。举凡一切事物,莫不有它的源流。天台宗之产生,自然亦不能例外。所以说“北齐朝”是说明天台宗的源流。这一段文字,将它分为三段来讲:
第一段:“北齐朝,有慧文,读中论,得其精”这四句,是对天台宗初祖慧文禅师的简要介绍。“北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高欢的次子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篡夺东魏拓拔氏,把所有中国北方二分之一的土地,归为己有,而成立的北方割据政权,登基称帝。北齐的国号本是“齐”,起源于高洋的爵位名。高洋所建的北齐,原来是属于齐地,称帝后,便以“齐”作为国号。又因为北齐地处北方,又与南方六朝中萧道成所建的“南齐”同名为“齐”,为区别“南朝齐”,故称“北齐”。
“慧文”禅师,俗家姓高。《佛祖统纪》上称赞他是:“夙秉圆乘,天真独悟。”他出家之后,因“读”龙树菩萨的“中论”四谛品偈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一偈,恍然大悟。他悟的是什么呢?他悟的是:天地间的事事物物,无非是因缘所生。“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次要的助缘。这些因缘,又各各由因缘而生。所以,眼前虽然是森罗万象,纷然陈杂,但既不能说它一定是有,也不能说它一定是无。譬如氢氧二气化合起来,就有水摆在你的面前,所以我们不能说水是定无;再用科学的方法,分化水分,则仍然是氢氧二气,不见有水,所以我们不能说水是定有。因此说:慧文禅师“读中论,得其精。”“精”者,精华或精髓,于是悟入三观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