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故里游记
2024-12-08
正法隆,外道丧。
“正法”是,纯正的佛法,是我佛如其量、如其理而说,不涉及丝毫的迷信!且能指引众生,悟自本心,识自本性。正法昌“隆”,邪不胜正,“外道”的邪法,自然而然就会“丧”失信众的信仰,而归于消灭,所以三藏教典流传世间,能令正法常住不灭。佛教盛行于世,西天竺印度九十五种外道渐渐消灭,利根的人,转邪归正,而证道果的人很多。经文上又说:
藏分三,部十二。遇有缘,作佛事。
“藏分三”,就是前面所说的经、律、论三藏。“部十二”,“部”是类的意思。三藏里面,就其文体或内含的不同,而分为十二部类, 或者又名十二分教。现在分别作一一解释:
一、长行,直接宣说法相,经论中凡是随其义理之长短,不限字数的多少,凡是大小乘经典的文字,例如华严经、法华经、阿含经等等都是。
二、重颂,为了使长行中的文字,易于诵持,复用偈颂来重说一遍。天竺国印度以五字或八字为一句,四句为一偈,或者又叫做“颂”。“颂”是颂扬的意思。有五字或七字为一句,也是四句成一偈,这些重颂在《华严经》和《法华经》中都有出现重颂的内容。
三、授记,如来为诸大菩萨、声闻,授成佛之记。
四、孤起,不与长行相应的偈颂,直接宣说偈句,也是四句为一偈。
五、无问自说,如来有他心智,观察众生之机,应以何法可以度脱,不待请问而自说。例如佛说《阿弥陀经》是佛对弟子舍利弗说的殊胜净土法门。
六、因缘,这里的因缘相当于故事,如来为诸弟子说过去世的历史,所说一切根本缘起的事情,是为因缘。
七、譬喻,如来假譬喻为弟子演说甚深的义理,例如心如海如空之类的比喻,开示众生,令人开悟,令人理解。
八、本事,说诸菩萨弟子们因地所修行的事业。
九、本生,是如来说佛菩萨因地过去受生的事迹。
十、方广,是大乘方等经典的内容,其义广大,犹如虚空,三根普被,九界咸收,所以叫方广。
十一、未曾有,如来现大神变,不可思议事情,众生从来未曾见过的,叫未曾有。
十二、论议,是问答辩论诸法的性相事情,这就是三藏中佛说的论藏。以上十二部经,或名为十二分教,或有一经只具一分,或有兼数分的,但具足十二分的还没有见过,以上大致作如是解说。
“遇有缘,作佛事”是如来以平等大悲普度众生,而众生受化的因缘,则千差万别。如果因缘不具,即使佛陀在他的面前,他也不闻不见。佛灭度以后,三藏十二分教,流布世间,“遇”到“有缘”的众生,就可以“作如来”度生的“事”业。以上把印度的佛教简单作了介绍。现在讲到第四大段,“大法东来”。
大法东来
“大法”是指佛法而言,佛法超越世间的一切法,所以名“大”。佛法的泉源在印度,印度在中国之西。佛法从西方的印度流传到中国的东方,所以说“大法东来”。经文上说:
汉明帝,梦金人,求圣教,遣蔡愔。
“汉”是朝代的名字。这里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历史,自从秦始皇吞灭六国,统一华夏中国,废封建而为郡县,版图之大,政权之专,实在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录。可惜他的政治暴虐,天下离心,到了他的下一代,就国破家亡,而天下于是乎也大乱起来了。纷争的结果,仅剩下了汉王刘邦、楚王项羽。刘邦又消灭了项羽,重新统一中国,国号就叫做“汉”。后来传到平帝,为奸臣王莽篡夺。十八年之后,刘家的子孙刘秀,又消灭了王莽,中兴汉朝。但是,原来的汉朝建都在陕西的长安,历史上称之为“西汉”;复兴后的汉朝,建都在河南的洛阳,所以称“东汉”。而汉“明帝”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名字叫做“刘庄”。他当上皇帝,在明帝永平七年,某一天的夜里,明帝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看到一位“金”色的巨“人”,身长一丈有余,颈项外罩了一圈圆光,飞行而来,止于殿庭,他被惊醒了,这个梦他记得清清楚楚。明帝对于这个梦是吉还是凶,反复思惟,竟不得要领。在天还没有大亮,早朝的时间已经到了。明帝在接受了群臣的朝拜以后,马上将夜里的梦境,告诉文武双班大臣,问他们这个梦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当时有一位官任太史,姓傅名毅的大臣,出班启奏明帝说:“臣曾经读过一本书,名叫《周书异记》,那本书里说:周昭王的时候,天空里有五色祥光入贯太微,当时的太史官苏由,启奏周昭王说:西方有大圣人出,所以有此祥瑞。一千年以后,他的教法,当传流此土。周昭王当时将苏由所说的话,刻到石头上,留待后日验征。今皇上所梦,想必就是这件事。”汉明帝听完了以后,屈指算算,由周昭王到现在,距离时间差不多有一千年,这件稀有的事,该是他来办了。于是,汉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前往西域去访“求”佛法。经文中的“圣教”,也就是指的佛教。因为佛是圣中圣,所以他所说的教,就称为圣教。经文上又说:
腾兰来,经像至。初译经,四十二。
上文已说过,汉明帝派遣使臣去西域求取佛法。其结果如何呢?“腾兰来,经像至。”蔡愔等十八人,走到了月氏国新疆伊犁,在那里刚好碰上了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牵着白马,驮着“经像”,正向东方走“来”。于是蔡愔他们,就代致皇帝殷勤求法的诚心,而邀请两位高僧一同回到洛阳。这就是“腾兰来,经像至”的故事。
两位高僧来到了洛阳京城,被当作国宾的待遇,安置在一向招待国宾馆的鸿卢寺。时间住久了,两位高僧对于汉语汉文也弄清楚了,对中国的语言都能理解,汉明帝在洛阳建精舍寺院,因为是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名为白马寺,就请这两位高僧定居,于是这两位高僧就开始在白马寺最“初”翻译佛经,而“译”出《四十二章经》,是为法宝流传震旦中国的开始。《四十二章经》就是四十二大段,每段皆有“佛言”,其中内容多半是教诫比丘僧,必须要侧重个人的修养,和道果的要求。之后,佛教界将《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和《八大人觉经》,合为《佛遗教三经》,是佛弟子们都知道,而且是必须要读的经典。经文上又说:
道教徒,兴恶念,请焚经,为试验。
道经毁,佛经全,光炽盛,耀人天。
“道教徒”的道教,当然是儒、释、道三教的道教。道教和道教“徒”的渊源,根据道教的源流,实是出于道家。例如《汉书·艺文志》载有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者流,道家者流的徒众,最初只是巫祝,为人治病或禳解不祥,后来演变为“方士”。方士又多以长生不死的之说,流传后世。在《中国道教史》上又说:“道教之所谓‘道’,其涵义固甚玄奥,但此字实从古代之神道而来。”《易系辞》云:“圣人以神道设教,古代之神道,主其事者为巫祝史。”又曰:“至于巫祝史,三代,夏、商、周,以前已有之。”
我们世俗相传的,多以老子为道教的始祖,因为他曾经著作《道德经》五千言。《道德经》中有很多地方讨论到“道”。《道德经》首章之初,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的“道”,若以佛教来融会它,那便是绝对的真理,亦即众生共同所具有的心或性,只是没有佛经上说得彻底。而道教徒又将他人格化了。所以,道经上往往仿“佛言”、“子曰”,而冠以“道言”。其实五千言的《道德经》,寻找不出一点宗教的色彩。而老子的地位,在晋人葛洪《神仙传》中,也只说:“老子,盖得道尤精者也。”因为有名的道士多得很,所以不能说老子就是教主,而老子之上犹有最早的“元始天尊”。据《中国道教史》第三章上说:葛洪《神仙传》的语意,视老子甚为淡漠,仅称为庄周之宗,绝不认为道教之起源。而道家与道教也由此而分开。这是开教以后的事了。
至于道教的建立,据《中国道教史》第三章的后面说:“老子在张角、张陵时代,奉为开教之祖,以其《道德经》为圣典。”道教以龙虎山为根据地,据《中国道教史》,道书以龙虎山为福地,作为道教根据地,当在唐宋之间事情了。
“道教徒,兴恶念”:根据《佛祖统纪》上说:道士们眼见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代替了他们的地位,大为恼火,于是五岳道士禇善信等千二百人,上表朝廷,请求汉明帝允许他们与西来沙门比一比道术的高低,这就是“兴恶念”。
下面的经文是“请焚经,为试验。道经毁,佛经全,光炽盛,耀人天”是指:汉明帝批准了道士们的请求。于是,在洛阳的南门城外,筑起三个坛,左边坛上安置道教的经像,右边坛上安置佛教的经像,当中坛上放着香花供品。道士们首先“禹步走法”,念咒洒水,及至举火,道教的经像却烧成灰烬。而佛教的经像得到火力而光明烛天,一字无损。道士首领费叔才,当场气愤而死,其余的道士,都惭愧得无地自容。这时,西来的两位高僧踊身虚空,现出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的神通来。因为他们都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汉明帝和文武百官亲眼看到这不可思议的境界,真是心花怒放。此后,汉明帝除勒令道士们剃发出家之外,并且在城内、城外,建筑了很多庙宇,以安置宫眷及百官眷属而出家当僧尼的人。西来的两位高僧,踊身虚空的时候,并且唱出两首偈语:“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耸岳荣。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蒙,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道士们看到这种希有的事,其中有六百余人归依佛教。另外,根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五,释道角试,见之《吴志》。
在《资治通鉴》一百六十六卷,《梁纪》二十二卷上载:“齐王还邺,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学者论难于前,遂勒道士皆剃发为沙门。有不从者杀四人,乃奉命。于是齐境皆无道士。”这里的“齐王”,是指高洋,历史上称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篡东魏,改国号曰“齐”。《通鉴》上的文字,在“论难于前”的一句之下,应该增加“道士败”三个字,不然,凭什么勒令道士剃发呢?
《佛祖统纪》第三十八卷上面,记载得比较详细。《佛祖统纪》上说:“初道士陆修静,因为梁武帝鄙弃道教,于是乎北走入魏。等到文宣当皇帝时,又信佛教,陆修静因妒忌而愤恨,诣阙上书,请文宣帝允许他们和沙门斗法,文宣帝答应了。于是集二家学者于宝殿上,陆修静运用他的咒术,使僧人的衣钵飞起,宝殿的梁柱皆一时震动。文宣帝看着当时封为昭玄上统的国师昙延说:佛门难道没有人吗?上统举高僧昙显法师出来应付。昙显对道士们说:‘你们在卖弄小玩意儿,我这里有一顶僧稠禅师的袈裟,放在地上,你们试着动动看。’陆道士再咒,衣却丝毫不动。昙显自己将衣取起来,安置到屋梁上,梁柱顿时也不动了。陆道士眼见不可以邪法胜,又想运用口辩来取巧,于是对沙门说:‘你们佛教标榜为内教,但是,内即是小啊!’昙显说:‘天子居于九重之内,你能说天子小于百官吗?’陆道士没法还击,已经失败了。文宣帝乃下诏书说:‘道士们得神仙的,可以上三爵台高飞远举,各听自便,如其不能,可一一剃发为僧。’道士们还想挣扎,因而有四人被杀,众道士这才服从。北齐境内的道士从此绝迹。”在佛教史上“三武一宗”的法难,有三次都与道教徒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