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九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九
发布时间:2024-10-07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九(图1)

现在又讲到佛陀的遗像经文上说:

优填王,始造像,令后人,修供养。

  “优填王”的“优填”,据《西域记》卷五中说:应该是“邬陀衍那”,译成中“出爱”,是拘睒弥国的国王。优填王造像的原因是:释迦世尊的母亲摩耶夫人,既生释尊以后,仅乎七天,就与世长辞,而上升忉利天上。释迦世尊长大以后,知道这一件事情,对于母亲生身之恩,无由报答,常常怀念在心。所以,在佛成道以后,度众生之余,以佛眼观察,母亲在忉利天宫,因此就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度脱母亲成了须陀洹初果圣人,并且在忉利天宫,结夏安居九十天。当然,这是释尊为了能和母亲多见几次面,可以满足自己的心愿。但是,释迦世尊在天上住久了,人间就有成千上万的信众想念佛,尤其是优填王到祗园精舍见不到佛,常常以这一问题,问佛的弟子,世尊到哪里去了,去请教舍利弗和阿难他们,都不能答复这个问题。后来,目连尊者以天眼观察,才知道释尊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并且作九旬的安居,在短时间内不能回到人间来。而优填王的思慕之情,却是与日俱进。当时,一位有智慧的大臣给他献计,可以雇用艺术雕刻大师,采用旃檀香木为材料,雕刻释尊的形像,一样可以朝夕瞻礼。优填王大喜非常高兴,因此恳请目连尊者运用他的神足,携带雕刻大师去忉利天宫,瞻仰释尊的仪容,他们在目连尊者的帮助下,利用神通,上升忉利天宫,观察佛的尊容,但佛光耀目,他们只能到水池旁边,观看水中的倒影,先用泥稿制作佛像模型回来,他们经过三次的往返,佛像才雕刻成功。这就是“优填王,始造像”的故事。

  “令后人,修供养”是释尊在忉利天宫安居期满,还到人间,优填王知道了,立即请出旃檀佛像来迎接释尊,释尊见到了旃檀像,也很欢喜,并且对欢迎的大众说:我灭度之后,如有人供养、礼拜这尊像,一样的生福生慧。为什么供养、礼拜佛像,能生福生慧呢?这是因为众生的心中,各各都有佛性种子,假借相好庄严佛像的引发,使福德智慧的种子,发展到言语上和行动上来,由因感果,自然可以得福得慧。从此以后印度的王臣士庶造佛像的不可胜数。现在,我们离开佛的时代,这么久远,能于佛像前供养瞻礼,这都是优填王发起的功劳。下面讲到第三大段“结集三藏”。

结集三藏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结集”是,结合许多人在一起,搜集释尊所说的经论和所制的戒律,记录下来,以便传流后世。所以,经文上说:

大迦叶,命阿难,结集经,石窟间。

  “大迦叶”尊者,是释尊弟子中年纪最老的一位传佛心印的弟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是释尊的堂弟,随佛出家当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的记忆非常好,佛讲的经他一听就会记得。当释尊入灭以后,大迦叶尊者作如是思惟:分布舍利,起塔供养,这是在家人的事。要得佛法久住,必须要结集三藏,使我佛的言教永在人间,众生的慧命方有所系。于是他登上须弥山顶,击大楗槌,召集已经断惑证真的大阿罗汉,满一千人,也有说是五百人的,结集三藏。结集的地方在哪儿呢?据说是在摩竭陀国耆阇崛山的毕波罗”,并且请得阿阇世王作大檀越来护法,每日送施一千人的饮食。

一千位大阿罗汉集中到了毕波罗窟以后,大迦叶尊者命阿那律尊者用他的天眼,观察一千位阿罗汉当中,有没有未断尽烦恼的人在里面。阿那律观察过后,报告大迦叶说:只有阿难结使未尽。大迦叶就牵着阿难说:老弟!且请你出去,这里都是“离欲真净大阿罗汉”,你还不够资格参加呢。阿难尊者悲泪涕泣,满怀惭愧地离座而去。大众中有人对大迦叶说:阿难多闻第一,他能持佛法藏,向来为释尊之所称许,结集的事业,怎么少得了阿难。大迦叶就说:“诸仁有所不知,这是我的方便,欲使阿难速成正果耳!”大迦叶的用意深厚,大家这才明白。阿难这时候心生忏悔,心想在佛身边这么多年,没有证阿罗汉果,真是惭愧,他回到树林间,彻夜打坐,思惟佛陀教授证果的方法,由于用心时间久了,精疲力竭,倦而思睡,头未着枕,忽然大悟,证得阿罗汉果。就有神通了,于是他抖擞精神,来到耆阇崛山的毕波罗“窟”,这时候石窟的大门已经关闭,阿难尊者就用神通,从门缝中到了石窟。这时候,大迦叶他们看到阿难尊者的到来,都表示特别欢迎,并且向阿难道歉。于是,阿罗汉公开推举阿难升座,朗读如来经藏,大众证明无误,随即加以记录。这就是所谓的“结集经,石窟间”的故事。

经文上说:

修多罗,是经藏。毗奈耶,是律藏。阿毗昙,是论藏。

  “修多罗”译成中文“契经”。“契”者契合,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叫“契经”。“经”就是线的意思,线有贯穿的功能。文字也能贯穿佛法的真理,所以叫“经”。孔圣人删定的《诗》、《书》、《礼》、《乐》,皆叫做“经”。“经”者,常道也。也就是这些书里,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法,永远不能变动的。若轻率变动了它,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佛经也是如此,佛经里面包含了善恶因果,六道轮回,以及断惑证真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安定社会,维系人心,辅助政治、法律、教育所不及的,更是出世者的正道和入世利生者的常规,所以也叫做“经”。集合多数的“经”,便成为“藏”。而这许多的经,都是佛说的,也是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领导而结集的。

“毗奈耶,是律藏”:是迦叶尊者请优波离结集律藏。“毗奈耶”,译成中文“灭”。律藏的“律”,相似于一个国家的法律,因而“律”的意思就是“法”。“法”又可当条理讲。一个国家的国民,皆守法,凡百事体,皆有条有理,就称为法治国家。佛制的戒律,是教我们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我们可以依赖它作修行的准绳,也就是“灭”恶生善的意思。所以,学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都能遵守戒律,则佛法兴隆而众生有所依赖;  

“阿毗昙,是论藏”:迦叶尊者又请阿难结集论藏。 “阿毗昙”,译成中文“无比法”,是论藏的总名。“论”,有抉择性相、教诫学徒的作用,是智慧的产品,世间书籍是不能和它相比的。但是,释尊亲自说的“论”,散在众经之中。以论为名的,大都是释尊座下的大弟子,或释尊灭度以后大阿罗汉与菩萨们造的叫论。

  这三种经、律、论都称为“藏”,因为“藏”有含藏的意思。经、律、论里面,分别诠含了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学佛的弟子们,遵行三无漏学的道理,去研求修行,可以了生脱死而证得无漏的圣果。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必须要弄明白:第一,经藏是阿难结集,其余的二藏,是谁结集的呢?据《佛祖统纪》四卷上说:“阿难诵出经藏,迦叶诵出论藏,优波离诵出律藏。”第二是:上面的“三藏”,包含小乘佛教的“三藏”和大乘佛教的“三藏”,又都是谁结集的呢?《佛祖统纪》上又引《大智度论》说:“大迦叶与阿难,在香山撰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与阿难集《摩诃衍经》为‘菩萨藏’。”《摩诃衍经》就是《大乘经》。大乘经藏即是文殊与阿难所结集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