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故里游记
2024-12-08
《八大人觉经》略释之十二
一个学佛的在家居士,既然不被五欲所包围,也不为世间虚假的快乐所染污,在心灵上就应该有所寄托,那就是要‘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三衣,是出家人所穿的衣服,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袈裟。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制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必须要俱备三衣,那就是五衣、七衣、大衣三种,也叫福田衣。五衣,梵语叫安陀会,中文译为作务衣,是出家人在寺中做工的时候所披的衣服,衣的纵长有五条,横的是一长一短,割截缝成衣的。七衣,梵语叫郁多罗僧,中文译为入众衣,是上殿礼佛、忏悔、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安居、集众时所披的衣。纵的有七条,横的是两长一短,割截缝成衣。大衣,梵语叫僧伽黎,中文译为杂碎衣,是用杂碎的布所缝成的,它的条相很多,是三衣中最大的一件,所以称为大衣。大衣又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有九条、十一条、十三条,都是两长一短的。中品有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上品有廿一条、廿三条、廿五条,四长一短。平常法师们讲经、或是传戒、说皈依时所搭的袈裟,就是大衣,一般都是廿五条衣。佛在世的时候,做一个比丘或比丘尼,三衣是不能离开身体的。因为印度是热带的地方,当时出家人的生活很简单,三衣,白天把它当衣服,晚上就当被盖在身上,假使三衣离了身体,就算犯戒。
瓦钵,钵是出家人吃饭时用的工具,梵语叫钵多罗,中文译为应量器,它的体质、颜色、容量都是有规定。钵的体质规定是铁或瓦制成的,不可用铜木,或其他材料做的。它的颜色,采用斑鸠或鸽子毛的灰色,不可用鲜艳华丽的颜色。它的容量,分大、中、小三种,最大的可以装一斗,次等的可以放七升半,小的可以放五升。其实,应量器是随著各人的食量需要而决定大小。这里说瓦钵,是指用瓦陶土做的,而不是铁做的,现在的丛林寺院很少用瓦钵,统一用碗筷,比较方便使用。
法器,是出家人所应用的东西,据《梵网经》中说,菩萨或修头陀苦行的出家人,平常随身带十八种东西,就是︰三衣钵具。具是出家人拜佛时展开铺在地上的那一块布,漉水囊是出家人饮水的时候,为避免水中的微生物被杀死,就先用过泸的器具把水泸干净,所以随身带著漉水囊,杨枝是当牙刷用、澡豆是洗手用的清洁剂、净水瓶是盛水的瓶子、锡杖、香炉、手巾、刀子、火燧是打火用的工具、镊子、绳床、佛经、戒本、佛相、菩萨相。出家人随身的必需品,是这十八种东西。
同时丛林寺院中,出家人唱诵时所敲的钟、鼓、木鱼、大磬、引磬、铛、铪等,器具也叫法器。三衣、瓦钵、法器,都是出家人每天所要用的东西,在家人是不能用的,但是为了远离世间的尘俗烦恼,虽然在家学佛的人,没有用到这些东西,但在观念当中,必须常常要思念这些法器,羡慕出家人的清净生活,而‘志愿出家’,立大志,发愿将来有一天,在环境许可下,机缘成熟的话,也能够出家修行那就好了。说实在的,出家真是谈何容易呀!俗语说︰‘未出家时嫌多事,出了家后事更多!’一个家庭的事务已经嫌麻烦了,出家人的事情更多,更没有办法管了。因此,径山禅师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我们别以为出家当比丘、比丘尼是很容易的,要是没有大丈夫的气慨,是做不到的。不要以为做大将军,当宰相很了不起,叫他出家,他不一定能办得到。出家,有三种类型︰出世俗家、出三界家、出无明家。一、出世俗家︰就是剃除须发、割爱辞亲,离开自己的俗家,到寺庙修行,过出家人的生活。二、出三界家︰就是要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再受后有之身。三、出无明家︰就是断除一切无明烦恼,了脱生死,证到无上的菩提,这是菩萨所要修证的目标。这种出家,才是究竟的。经文中的‘志愿出家’,是指初步发心出世俗家,现僧相,在寺庙过清净生活的出家人,进一步要能够断烦恼,了脱生死,超出三界,就是出三界家,甚至出无明家,这才是学佛出家的最高目标。
‘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既然出家了,在操守、行持方面,应当保持清净,如洁白无瑕的玉一样。换句话说,就是要守护六根,严持戒律。梵行就是清净行,严格遵守戒律,行为很清净,不同流合污,也就是说,出家的沙弥、沙弥尼要守十戒;比丘要守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守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做一个在家居士,要受三皈五戒,菩萨有六重二十八轻戒,都是梵行。《八大人觉经疏》说‘梵行有三︰一、明悟欲心;二、洁净欲身;三、不犯欲尘。’欲界的众生,贪欲心特别重,要学做菩萨,必须要使身心离欲清净,修持梵行。说到梵行,有三种︰一、明悟欲心︰从心理方面讲的,要明白、了悟贪欲心的可怕,它是造成我们人生种种痛苦的根源。所以,我们心中不要存著贪欲的念头。二、洁净欲身︰从生理方面讲的,欲界众生的淫欲心很重,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学佛的人,对于生理上的欲望,应该加以克制、升华,保持洁白清净的身体,不行淫欲。三、不犯欲尘︰从行为方面讲的,修学佛道,要与戒、定、慧相应,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尘境所迷惑,也就是不去沾染世间的娱乐,把身心安顿下来。高远,是讲志气要高,眼光远大。既然出了家,除了以梵行来约束身心之外,还要立下济世度生的远大志向,不能专为个人着想。
‘慈悲一切’,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就是给一切众生快乐,悲就是解除众生的痛苦。一切是指所有的众生。《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胎、卵、湿、化,称为四生,包括了所有的众生。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发慈悲心,救度一切众生。总而言之,这第七觉悟,主要是说一般学佛的人,虽然没有出家,要能够常常思念三衣、瓦钵法器,然后立志出家,在自己修持方面,要作到清白、理想要高,眼光要大,这样,慈悲发愿,布施众生,是本经做菩萨所应该修持的第七个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