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全国佛教界的贺信
2023-05-26
朱熹与雁荡山 温州文史馆 林宏伟/文
爽约雁荡促成“鹅湖之会”,三百年后辉映能仁寺心学之论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许国公吕夷简六世孙,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他和朱熹虽然在学术思想上存在重要分歧,但彼此十分欣赏对方的才华,可以说是一对“相爱相杀”的挚友。
宋乾道九年(1173)朱熹将21岁“懒惰之甚”的长子朱塾从福建送到浙江金华吕祖谦的丽泽书院接受教育。第二年秋,吕祖谦相约门人潘景愈从金华出发前往会稽(今绍兴)游玩,回到金华后又起游兴,打算去一趟天台雁荡山。正待成行,朱熹来信,称其准备至金华与他同游雁荡。为此,吕祖谦取消独游计划,在家等待朱熹。几个月过去,转眼到了淳熙二年(1175)春,朱熹因故爽约,不能前来与吕祖谦共游雁荡。
于是,吕祖谦从金华出发,经龙游,过衢州,远眺江郎山,翻越仙霞岭,前往福建访问朱熹。这一年4月,吕祖谦在建阳朱熹的“寒泉精舍”住了二十多天。其间两人共同研读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著作,抄录四人分散在各种著述中的语录622条,汇编成《近思录》,作为理学初学者的入门教材。朱熹对这本书自我评价很高:“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
朱熹这次爽约,还促成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完成《近思录》编选后,吕祖谦和朱熹未能同游雁荡山,前往武夷山旅游。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吕祖谦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这一年6月,陆氏兄弟应约来到距离武夷山不远的江西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实质上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三百多年后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在温州雁荡山能仁寺也发生过一次被当今学者认为是中国理学史或儒学史上与“鹅湖之会”前后辉映的学术辩论,论战的双方是明思想家王畿和黄綰,两人都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高足,辩论的内容是“绝学未学之旨”,参加的人员除了王畿和黄綰,还有王畿的两位朋友沈静夫和杨汝鸣,王阳明的儿子王正忆,黄綰的儿子黄承式和黄承忠。和“鹅湖之会”一样,这次“雁荡山之辩”也没有详细的记录,后人只能从黄綰的《游雁山记》一文中寻找到一些踪影。有学者认为,“雁荡山之辩”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对“鹅湖之会”的进一步推进,同时回响着“鹅湖之会”的余韵,随着对王阳明心学研究的深入,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这仅仅是朱熹和雁荡山情缘的一个插曲。
向雁荡高僧天目文礼学习道学,礼请其再居能仁寺
关于朱熹和雁荡山,《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天目禅师文礼者,字灭翁,生阮氏,为临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门,得道于荐福松源岳禅师。出世于郡之广寿,次则雁山能仁,复诏居南屏净慈,终于天童者,盖赴暮年之诏也。四会谈禅,两赴明诏,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闲之所也。礼居雁山时,南国衣冠君子多从之游。礼杖拂萧然,清风迫人,松下云间,泉声石色,无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乐,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懒将藤杖接方来。有时拄到晴坡上,简点梅花几树开。方是时,晦庵居士朱熹者,以道学开馆台南订,有司挽礼,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简雁山耆宿》曰:我抛一语堕龙湫,逗石穿云几度秋。白发讵那看不透,月寒高挂冷猿愁。”
这段文字讲述的意思是:天目文礼禅师,字灭翁,俗姓阮,杭州临安人。得度于真相寺,得道于岳禅师,是灵隐松源崇岳禅师的法嗣。最初居住杭州广寿寺,后移住雁荡山能仁寺,应复招居杭州南屏净慈,在宁波天童寺圆寂。文礼禅师住持雁荡山能仁寺,杖拂萧然,清风迫人,浙南一带衣冠君子多喜欢和他交往,跟随学习。文礼禅师退隐良渚时,朱熹曾让有关专职机构礼请其再居能仁,文礼禅师写了一首题为《简雁山耆宿》的诗予以婉拒。
朱熹为何如此看重天目文礼禅师?
据《天目文礼禅师悟道因缘》一文介绍:文礼禅师精通周易。当时象朱熹、陆九渊等一批大儒,都热衷于阐扬道学。文礼禅师与他们一起交游,向他们直示禅宗心法。朱熹曾向文礼禅师请益“毋不敬”之义,文礼禅师便叉手示之。杨慈湖曾问文礼禅师“不欺之力”,文礼禅师以偈答之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
原来雁荡高僧天目文礼禅师可以说是朱熹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