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草木:雁荡山能仁寺草木小记 
寺院动态
寺院动态
雁山草木:雁荡山能仁寺草木小记
发布时间:2025-07-0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雁山草木:雁荡山能仁寺草木小记

 烂笔头 枫吟杂记 2025年06月27日 22:00 

雁荡山能仁寺,草木繁盛,种类繁多,从高大的乔木到贴地而生的小草,从名贵的花卉,到无人问津的野花,不一而足。


雁山草木:雁荡山能仁寺草木小记(图1)

能仁寺中的草木,最值得说道的,自然是方竹。

雁山草木:雁荡山能仁寺草木小记(图2)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三游雁荡,留下了两篇游记,两篇游记中都提及能仁寺的方竹。其在《游雁宕山日记》中记: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游雁宕山后记》有记:“从寺后坞觅方竹,无佳者”。看来,那时能仁寺中的方竹,也没有可用于作杖的——“大可径寸,柔不中杖”。徐霞客两篇游记,前后相隔二十年,他都要到能仁寺寺后寻觅方竹,可见徐霞客对方竹是痴心一片。难道就因为方竹是制作竹杖的好材料吗?

方竹杖,早在朱谏的山志中就有记:“方竹,体小而方可作杖用,山中人每取枯瘦有棱节者,刻其根为人物形,充土宜以赠人。”用方竹做的方竹杖,可作礼物送人,也算是珍贵的东西了。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曾在《中国伊朗编》一书中记述,说张骞在公元前128年到了大夏(巴特克利亚王国,今阿富汗一带),看见那里有筇竹杖,觉得非常惊讶,还说筇竹就是方竹。后来,我发现方竹和筇竹并非是一种竹子,为此,写过一篇《方竹、筇竹及罗汉竹》的小文。

在步行赶路的古代,竹杖、芒鞋成了古人行路的标配,苏东坡的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似乎很好地诠释了他当年的生活态度。而我在赵孟頫所作的《苏东坡小像》一画中,发现苏东坡用的竹杖为筇竹杖,并非徐霞客念念不忘的方竹杖。

雁山草木:雁荡山能仁寺草木小记(图2)

现在能仁寺的后院北侧院角,还植有一片方竹丛。当然,这早已不是徐霞客当年所见的方竹。而我揣想,寺僧们种植这片方竹,大概就因为徐霞客的文字而栽种的吧。有了这么一片方竹,徐霞客的雁荡山游记似乎变得更加亲切,文字中的能仁寺也因此变得鲜活。

能仁寺的方竹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古时,有一对兄妹来到能仁寺,哥哥见能仁寺风水好,就埋了一个铜钱做纪念,随后,妹妹也拿下头钗插在这里做纪念。凑巧,妹妹把头钗插在了铜钱眼里。后来,这头钗日长夜大,就长成了四四方方的竹子。传说故事自然不必当真,权当笑谈而已。

而我第一次见能仁寺的方竹,是在20174月,那段时间,因对雁荡山草木特别着迷,常利用周末时间到雁荡山中寻访草木。为此,写过几篇寻访雁山草木的笔记,可惜没能坚持下来。

雁山草木:雁荡山能仁寺草木小记(图4)

翻开2017年的笔记,找到当时寻访能仁寺草木的只言片语,摘录在此。


雁山草木:雁荡山能仁寺草木小记(图5)

今日到能仁寺,从寺院侧后门入寺,先入眼帘的是院子里的一树桃花,开的纷繁艳丽。桃树边上就是一片小竹林,哈哈,竟然就是在净名谷苦苦寻觅的方竹,青翠直立。走近细看,发现方竹的竹节上,每一节环都长有七八个细小突起的小刺,经查询得知,这些突起的小刺是方竹的气生根。

据《道光乐清县志》记载,能仁寺内曾盛植绿萼梅:‘梅花,《雁山志》:绿萼梅冷艳绝尘,向惟能仁寺惟盛’。在寺内遇两年轻僧人,打听能仁寺中是否有古梅树。僧人指点寺内的梅树给我看,定睛细看,寺院内的梅树并非古树。寻古梅无果,就粗粗浏览一遍寺内的花草树木,见紫荆花开,含笑满树花蕾,还有墙角、院落的空地上,到处都是红色、黄色的醡浆草花。高大的雁荡三角槭,一树嫩黄的新叶也甚好看。”

看来,我当时是冲着能仁寺的方竹和古梅树去的。现在能仁寺中,依然有方竹和梅树,却少了些历史的沉淀。

雁山草木:雁荡山能仁寺草木小记(图6)

现在,能仁寺的院子里,大雄宝殿两侧,有数十口大水缸,排列整齐,缸中植荷花,当夏荷开时,寺院中将是一派田园气息,又带着荷的禅意。在寺院法堂东北首打造的兰花园、牡丹园,都颇具雅致和诗意。

我想,一个寺院的草木状况,也能反映出寺院僧人们的审美情趣。想起一本志书中记载,相传雁荡山净名寺有僧人,在菊花将开的时候,在龙眼壳中调上颜料,再将龙眼壳套在花蕊上,就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菊花来。如此看,这僧人肯定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能仁寺的院子里还有四季常青的罗汉松,黄叶如金的银杏,秋季飘香的桂花,高大的樟树和枫香树,都亭亭如盖。

但我觉得能仁寺还是缺少一棵能见证其历史的古树,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其实,据有关志书记载,能仁寺历史上是有古树的。上文《乐清道光县志》中就记载能仁寺中多植绿萼梅。另有载:“能仁寺东旧有大松一枝,曲干跨,苍秀古怪,望之如虬龙,宋人有赋之者,称万年松,相传明末为火所焚。能仁寺的寺院虽为新建,这古梅和古松,若今还在,将为能仁寺带来无限的古意。

一座寺院,若有跟寺院创建历史一样久远的古树,静静地守护在古寺旁,寺院厚重的历史则不言自明。



雁山草木 · 目录上一篇雁山草木:李孝光《雁山十记》中的雁山草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阅读 439修改于2025年06月28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