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易解之十
2024-12-28
经题中,“佛”之一字所言者,谓娑婆世界之教主——释迦牟尼佛。
娑婆世界之众生,凡信奉佛法者,无不知本师之名号,故经题中但举其通号,单言一“佛”字,即可摄得别名;反之,经题中“阿弥陀”三字,乃是举其别号。阿弥陀佛乃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经题中若但举其通号而不举其别名,娑婆世界众生中读此经者,不能明了所说之佛具体所指,故经题之中特举其别名,以明所指。
然而,所谓“佛佛道同”,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福德与智慧,与十方诸佛平等无别,其法身、报身之功德,亦即诸佛之功德,故言此经为释迦牟尼佛所说者,即是言此经为十方诸佛之所说。同理证之,十方诸佛之所说,亦即释迦牟尼佛之所说,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二无别”。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亦不出此一“大事因缘”——为众生开示成佛之道理,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明心见性,直下成佛。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乃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之太子。其父饭净王,其母摩耶。据南宋志磬法师所著《佛祖统纪》之记载,佛陀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即我国春秋时期周昭王二十六年农历四月初八日,诞生地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东部蓝毗尼园(今属尼泊尔境内)中无忧树下,与儒家先师孔子同属一个时代。
据传,佛陀乃是从摩耶夫人之右胁出生,并于出生之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顾视四方而告三千大千世界之众生:“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陀诞生七日后,其母即往生,后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养育成人。
此后不久,其父净饭王曾让仙人艾希达为儿子占相。艾希达细观之下,发觉太子超凡脱俗,生来即有三十二种非凡体“相”及八十种细微难见却又能使人心生爱乐之“好”,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太子年少时,既观人生诸苦而有思惟。他曾于阎浮树下思耕农之苦;或见诸兽相食而厌人生之斗争;又于四门出游之途上,观生老病死之相,而有遁世之志。遂于十九岁那年,令侍者车匿为伴,乘月夜跨白马犍陟出家,冀望修道有成以普度苦海众生。
此后,太子寻跋伽婆而闻苦行出离之道,更访阿蓝迦蓝于摩羯陀国王舍城北弥楼山,闻僧佉派之法,转而历问郁陀罗仙,皆不得心中所求之大法。
静心思惟之后,太子毅然放弃参学,独自来到伽耶城南优娄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
六年间,他日食一麻一麦,以致形体枯瘦,心身衰竭,却始终未能断除心中之无明而成道,故明苦行非究竟解脱涅槃之道,遂弃苦行而出林。
当时,净饭王曾令五位侍者随太子一起修行。此五人见太子行出苦行林,以为他已放弃修行,故而舍他而去。
太子出得苦行林后,即往伽倻山附近的尼连禅河,以清净之河水洗去身垢。然因长年苦修,太子身躯本就羸弱,又因过度饥饿,以致晕倒于河畔。
此时,幸好有一牧羊女路过,手捧乳糜供养太子,方令他恢复了些许气力。
此后,太子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倻山附近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当时,一童子正在割草,便以草为太子铺了一个座位。太子遂东向跏趺而坐于草座上,思惟解脱之道,并立誓言:“不得等正觉,不起此座。”
在此期间,太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深禅定。经七七四十九日,终于腊月初八破晓时分,太子夜观星象而大彻大悟,开口便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至此,太子出家十二年,历尽万般艰辛,于三十一岁时终成无上正等正觉。
太子成佛后,世人尊称其为“佛陀”,意为“觉悟者”,而这棵毕钵罗树也被后人称为“菩提树”。
此后,佛陀足迹遍布五天竺,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以无量善巧方便普度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众生,令众生破迷开悟,入佛知见。
四十九年后,佛陀已至耄耋之年,于人间弘法之因缘已臻圆满,遂于拘尸城外娑罗双树间包于白花之香,而入大般涅槃。
由于佛陀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开悟成佛的,因此每年的腊月初八就定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又因佛陀于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麦,其坚定向道之心能破人生诸苦与万千烦扰,实乃众生修道之典范,故后人于每年腊月初八以食腊八粥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