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
发布时间:2024-11-1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释教三字经》略讲之三十(图1)

经文上又说:

灌顶法,不轻授,非法器,转获咎。

  “灌顶法”:是印度的国王在立太子的时候,必须举行盛大的仪式,要邀集邻国的国王,本国的大臣、长者、婆罗门教的领袖,来参加这个灌顶大典。在举行仪式的时候,国王要以四海之水,灌洒王子的头顶,象征着将四海之大的统治责任,交付与下一代。所以,经过了这个仪式以后,王子成为太子了。密宗灌顶的仪式,大概由此而来,但意义却更重大。密宗的灌顶,是毗卢遮那如来五种智慧注入受灌顶者的心,以后,就是法王之子。所以,在显教里十住菩萨中的初住名灌顶住,也和这意义相同,因为初住的菩萨,他已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而成为法王的真子了。

然而,去圣时间遥远,金刚智、不空三藏而后的密法,一传再传,也就如牛乳加水一样,水愈多而乳味愈淡。所以,密宗的大师对于灌顶授法,“不轻”易为人“授”受了。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代,人根陋劣,如果“非”是具有金刚种性的“法器”之人,而随便授与的话,他会掀风作浪,欺世盗名,反而使佛法遭到毁谤,所以说“转获咎”。不吉利有罪过,是不能传受给人的。经文上又说:

立禁令,自明始,秘密宗,敕停止。

立禁令,自明始,是说明密宗停止传播的情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曾经出家做过和尚,对于佛教的情况,他很清楚,尤其是密宗的汉地流传弊病很多。他做了皇帝之后,马上“下令禁止”而不许传授。明朝禁止密宗在汉族地区的活动,是有原因的。在《释氏稽古略》和《二十五史》中的《明史》。《稽古略》里记载:明太祖对于佛教名僧的接近,清规的整顿,连在家人做经忏佛事,都曾下诏书禁止过。关于密宗,却从没有提及;而且在《二十五史》中的《明史·明太祖本纪》里,对于佛教却一字没有提到。

而且,中原汉地密教则在会昌法难之后,趋于衰微,几近绝响。北宋初年,受印度金刚乘密教兴盛的刺激,各种有关的梵本秘籍大量传入中国。中印度僧人法天,北印度僧人施护,先后来华,译出大量密教典籍,使密教研究在中国一度再兴,但最终由于印度后期所传的宻法,以空乐不二思想为主的无上瑜伽,与中国的伦理道德思想相抵触,而未能为汉地佛教所接受。而且其时密教未实行灌顶传法,故未能使密宗复兴。入元以后,汉地所行的密教基本上都是藏密系统。自从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禁止密宗在汉地传授。这里还要介绍一下西藏密宗情况。

公元七世纪,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诸部,建立王朝,创立了文字。松赞干布从印度请来论师,翻译佛教经典,译出了《阎曼德伽法》、《摩诃哥罗法》、《吉祥天女法》、《观音六字明》等多种密教经典,并在拉萨各寺庙中供奉密宗佛像。但此时密教仅在吐蕃王室范围内产生影响,尚未深入到民间。而且当时西藏的苯教势力还十分强大,佛教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松赞干布后三代赤松德赞(公元755-797年在位)时期,将印度大阿阇梨莲华生大师迎请入藏调伏魔障,显扬佛教 公元766年,赤松德赞建成西藏第一座正规寺院,也是密教的根本道场桑耶寺。莲华生是第一位进藏传授密法的密宗大师,他在西藏造就的佛教人才很多,并开创了藏密宁玛派(实际形成在十一世纪)。桑耶寺建成不久,即剃度藏族僧人,传播密法。之后,佛教在西藏发展迅速,至朗达玛即位赞普,(公元838-842年)开始采取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使藏传佛教遭到沉重的打击,百余年内,佛教在西藏地区几乎无有踪迹。从松赞干布到朗达玛灭法约二百年间,被称为西藏佛教前弘期。约在北宋初年,阿底峡尊者入藏,佛教在西藏再度复兴。此后直到二十世纪约一千年的时间,称为西藏佛教后弘期后弘期的西藏佛教,更加成熟,更具藏地特点。这个时期,经籍的翻译非常丰富,尤其是密典的介绍十分齐全;各种密法的弘传也极其完备;因修行方式、传承系统等的不同,各种派别也一一产生,使藏密显得更加多姿多彩。又从十三世纪后期,一部分上层喇嘛开始执掌西藏地方政权,至十七世纪中叶,密宗的势力在清政府的扶植下掌握了西藏政教大权,从此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的局面,而成为西藏佛教一个最大的特色。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位西藏杰出的宗教领袖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公元1357-1419年),他生于青海湟中县,幼年出家,学习密法,十六岁赴西藏深造,在西藏各地参学名师,遍究显密教义,造诣很深。因鉴于当时藏传佛教戒行废止松驰,他于是提倡以戒律为本,进行改革。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阐明自己修行观点,建立佛教体系,创立了藏密格鲁派(又称黄教),下传达赖、班禅两系。至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佛教一度出现振兴,而且也有不少僧人入藏求法,学成后返入中原弘密,又有许多蒙古西藏喇嘛进入汉地传教,另有东渡日本求取真言宗(东密)教法,也回国弘扬,至使密宗在汉地流行。又从十九世纪以后,藏密在欧美国家发展迅速,成为在欧美最有影响的一支佛教流派。上面把密宗介绍完了。

下面讲净土宗。

净土宗的名称,也叫莲宗,这是根据修持念佛法门的人,所要求的目的而定的。生净土的条件,是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生净土的方法是莲华化生,所以又名“念佛宗”,或者“莲宗”。杨仁山老居士对净土宗的讲法,是从中国之有净土宗开始讲起的。所以,《三字经》上说:

晋慧远,住匡庐,结莲社,德不孤。

  这四句是中国净土宗的起源。司马氏有天下,国号叫做“晋”。“慧远”是”晋”朝时候的人,为中国净土宗的始祖,我们都尊称他为“远公”,或者“庐山远公”或者称为慧远大师。

  据《梁高僧传》卷六上说:释慧远,姓贾氏,出生于山西雁门娄烦人。他博极群书,尤善老庄思想。他十三岁的时候,跟随他的舅舅令狐氏,游学于洛阳,对于儒家的六经,以及《老子》、《庄子》等等的子书,无不融会而贯通。尤其是性度弘博,风神俊朗,一班老儒宿学见到他,没有一个是不深加器重的。

  后来,他听道安法师是一位德学具备的大师,就不辞千里跋涉前去亲近。刚好,道安法师在讲《般若经》,他听得并不太久,竟豁然大悟。他感觉到儒道九流尽是糠粃,唯有佛法才是人生的归宿。因此,和弟弟慧持一同落发而离俗出家。而安道法师亦以为将来绍隆佛法的希望,唯有寄托在慧远的身上。

  其实,建国在长安的苻秦苻坚国王,他深信佛法,听到道安法师的大名,就派大将苻丕率大军十万,攻打湖北襄阳,将道安法师抢走,道安法师的徒众们就分散了。

  慧远法师他带着一群徒众,行脚到江西“庐”山,暂“住”于西林寺。西林寺住持慧永,是慧远法师的同门,因此向刺史桓伊称赞慧远法师的德学,嘱其为慧远建庙,让他安心领众办道。慧远法师在桓伊的帮助下,他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欲立精舍,又感山神辟地输送木材,因名其殿叫神运,这就是现在的庐山东林寺。

  慧远既已住持东林,于是亲率大众,朝夕焚修。不管是寒天或是暑天,行道都不肯间断。因此,道风大振,有些心绝尘俗的清净信士,如彭城的刘遗民,豫章的雷次宗,雁门的周续之,新蔡的毕颖之,南阳的宗炳、张荣民、张季硕等一百二十三人,都抛弃了世俗的纷华,而来依于慧远法师。远公在无量寿佛前,设办斋供,令刘遗民做疏文,大家一齐立誓,修持念佛法门,以生西方净土为最终的目的。这就是净土宗尊远公为初祖的来由。

《高僧传》第六卷上,有慧远法师的传记,可以阅读。所以,经文上说:晋慧远,住匡庐,结莲社,德不孤慧远大师他住在匡庐“匡庐”,是一座山名,在江西省境内。据《辞书》上说:在殷周的时候,有匡裕兄弟七人,结庐在那里,所以名“匡庐”。现在,大都简称为庐山。庐山风景固然很好,也是避暑的胜地。当年苏东坡居士曾经有诗赞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远公因襄阳之乱,带领着他的弟子二三十人,行脚到了江西,爱上庐山的风景好,又得刺史桓伊的帮助,创建东林寺,修行念佛法门,这就是一句“住匡庐”的注脚。

  “结莲社,德不孤”:念佛的处所,名曰“莲社”,“结”是结合众多的人念佛,名曰“结莲社”。“德不孤”,是截取《论语》上“德不孤,必有邻”的成语,因为当时跟随远公从事念佛的知识分子,有一百二十三人之多,都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份子。下面是介绍另外一位修行人,经文上说:

魏昙鸾,修妙观,生品高,瑞相现。

  魏昙鸾的“魏”是指南北朝拓拔氏建国于中国的北方,国号“魏”,和南方司马氏的“晋”相对峙。“昙鸾”法师,是魏时雁门县人,他的家接近山西五台县的五台山。五台山的胜迹很多,他一一朝礼而深受感动,于是削发出家,研究教理。但是,他以为佛教的经典如汪洋大海,而人寿短促,绝对不能尽其底源,因此他异想天开,准备先求得长生不死之法,再来修成佛之法。于是他渡江到南方,访得陶隐居这个人,陶隐居还赠送他仙书,他很高兴接受了仙书。陶隐居是南北朝时秣林人,姓陶名弘景,字叫通明。在南齐高帝时候,曾经当过诸王子的侍读,后来隐居江苏句容县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好神仙善于辟谷导引之术。齐朝的皇帝有军国大事,都派人去和他商议,当时号为“山中宰相陶弘景”。

  “修妙观”:是指昙鸾法师访求到了长生不死之法,又回到北方的洛阳,无意中在路上遇到印度来的高僧,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昙鸾法师向菩提留支谈起长生的仙法,菩提留支说:“此方哪有不死之法,纵得成仙,终不免轮回。我这里有部《十六观经》,才真是不死之法呢。”昙鸾法师展读了《十六观经》一遍,大喜过望,于是焚仙经而“修妙观”。《十六观经》有十六重观门,用泯心观照的方法,观照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大菩萨的依正庄严。观行成功了,可以即身而生极乐净土,所以称“修妙观”。

  “生品高,瑞相现”:往生西方依信愿行三资料根据修持的功夫,有高、低、浅、深的差异,生西方的品级,也就有上、中、下九品的不同。那么,昙鸾法师自从接受了《十六观经》以后,精进修持之外,还做了《往生论注》二卷。支那莲宗著述,推他为杰出人物。后来,他临命终时空中“现”出华盖幢幡,高映庭宇;异香满室,天乐盈空。当时,见到的人很多。所以,从他临终的“瑞相”看来,断定他“生”西的“品”位必定是很“高”的。《三字经》上说:

唐道绰,暨善导,唱专修,为妙道。

  现在再讲道绰和善导两位禅师了。“道绰”,他是唐朝时并州汶水人,俗家姓卫,十四岁出家。本来他是修习禅定的,所以一般人都称他为禅师。他曾经讲过《大涅槃经》二十四遍。后来,因为仰慕昙鸾的净土事业,乃转过来专修净土,他住玄宗寺,先后讲《观无量寿佛经》有两百多遍。瑞应很多不可具述,他曾经作过一部《安乐集》两卷,收在《大正藏》四十七卷里。

  据《往生西方瑞应传》上说:道绰修念佛三昧,能不能生西方,自己不敢自决,于是请善导大师入定问佛。阿弥陀佛答复善导说:可以往生西方。那么,何年何月?佛曰:伐树速下斧,无缘莫共语,还家莫辞苦。阿弥陀佛又叮嘱善导说:道绰有三种罪要忏悔!哪三种罪呢?一、他将经像安在浅陋的地方,自己却住在安稳处,要对佛忏悔;二、他作功德使用出家人,应向十方僧忏悔;三、他修建房舍,恼害众生要对众生忏悔。善导又问:道绰临命终时,有没有什么瑞相?佛说:我放白光,远照东方,光明显现,就是他来生我国的时候。后来,道绰固然依教忏悔,在圆寂时果然有三道白光照射到他的卧房内。见到昙鸾法师,也放光照他。这样说来,道绰禅师的往生西方,是毫无疑问的了。

  下面讲第二句“暨善导”的“善导”。据《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上说:“善导”禅师,生于唐时,俗家姓朱,泗洲人,少年出家。《净土往生传》卷中说:善导,周游环宇,参方访道,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见到道绰禅师。道绰禅师正在行方等忏及净土九品道场。善导一见,大喜叹为入佛之津要,认为自己寻到了门径,许多路走得不算冤枉。于是回到京师,激励四部弟子,不管是贵贱老幼,哪怕他是屠夫卖酒的人,都劝他们念佛,刻苦精勤,勇猛修行。善导大师又亲自书写很多的《阿弥陀经》,施送给予人家结缘。因此,京师以及附近州县,念经念佛的人很多。

  有人问善导大师说:念佛,真的可以生净土吗?善导大师说:“如汝所念,遂汝所愿。”说罢,就对来人念佛。奇怪的是:他念佛一声,就有一道光明,从他的嘴里出来,念十声百声,皆是如此。他的感应事迹,感动很多人;他的道风也不胫而走,在民间流播。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思想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感觉到这血肉之身,常为诸苦之所逼迫,心境上的变化,更是刹那变迁,于是他放弃了领众修行的责任,而登上寺前的柳树,面向西方而发愿说:我要求阿弥陀佛的威神加被我,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协助我,使我的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使我安详得往生净土。他就这样往生了。

  他这一种独特的行动,惊动了京城内外的士大夫,很多人因此而生起信仰,高宗皇帝知道他有口吐光明之神异,乃敕赐他所居的寺院叫光明寺,所以净土宗称他为“光明善导大师”。

“唱专修,为妙道”:道绰、善导两位大师对于净土宗的修持,既然获得身心的受用,所以,他们对于净土的法门,就能全力提倡。他们的主张是:修行其余的法门,要多生多劫,方能见效;若修净土法门,那就可以一生成办,横超三界,了脱生死。真是越苦海之真诠,渡迷津之宝筏,诚为莲宗修行的要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