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略释之十  
寺院介绍
寺院介绍
《八大人觉经》略释之十 
发布时间:2024-08-31
  |  
阅读量 :
字号:
A+ A- A

《八大人觉经》略释之十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贫苦多怨’,贫就是贫穷,财物缺乏。苦就是困苦,饥寒逼迫。多怨,很多的埋怨、怨恨。没有钱,缺少物质,衣食不全,吃的、穿的、住的,都不能得到满足。换句话说,在物质上非常贫乏,精神上就有一种逼迫的痛苦。《金色王经》说︰‘何法名为苦?所谓贫穷是。何苦最为重?所谓贫穷苦。死苦与贫苦,二苦等无异;宁当受死苦,不用贫穷生。’这几句话,正说明了贫苦的意思。什么叫做苦?一个贫穷的人是最痛苦的。世界上的痛苦有很多种,但这许多痛苦当中,那一种是最严重的呢?贫穷苦最为严重。再说,人生几十年,死也是很痛苦的,当我们一口气不来,好像螃蟹掉落到滚汤里面那样痛苦。但是,死与贫穷这两种痛苦比较起来,是没有差别的。纵然死的时候很难受,但当一个人穷到三餐不继,真是生不如死呀!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当英雄在穷途末路,两袖清风,穷困潦倒的日子,是最使人受不了的,所以宁可死掉,也不要活着受罪。从上面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贫苦是多么难受。

 《昔时贤文》说︰‘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两句话,可以说是现实人际关系的写照。穷苦的人家,虽然居住在热闹的城市之中,大家都不认识你,纵然过去相识的人,也因为你贫困的关系,遇见了怕打招呼会找他麻烦,就当作了不相识的陌生人,可见穷苦的时候,大家都看你不上眼,离得远远的,没有人敢来接近你。相反的,有钱人家,即使是住在深山里面,每天仍然高朋满座,亲戚朋友满天下,不论是婚丧喜庆,大家都赶著来祝贺、凭吊。人之常情,本来就是这样,大家都是‘锦上添花’,但很少人会‘雪中送炭’的。因此,《论语》中说︰‘贫而无怨难!’一个人在贫困的时候,能够安于贫苦,不怨叹境遇不好,实在很不容易做到的。人由于贫苦,往往会怨言很多,正如俗语说的︰‘怨天尤人’,尤,也是怨的意思。一般穷得活不下去的人,真是太难受了,就会引起好多的仇恨,如对上怨天──好像信佛的人,他非常虔诚,所作所为都规规矩矩,但是经济太差了,甚至于连三餐都不能维持,就会怨叹自己的命,怎么会这样苦。有的还认为学佛以后,生活反而不如过去,就怨佛菩萨没有保佑。有的善友,因为发心持六斋、十斋或长斋,但生活处在苦境之中,认为没有感应,对信仰就产生动摇,就退了道心,开始怨恨佛菩萨没有加被。也有的埋怨老天爷好像没有长眼睛似的,人家丧尽了天良,生活却过得很好,我们安分守己,反而没有获得上天的照顾,太没有天理了!这就是怨天。尤人,埋怨人际关系,对外是亲戚朋友,对内是家庭的眷属,都是埋怨的对象。比如做儿女的,生活不好,怨叹父母无福,没有留下产业给他,让他过穷日子受苦。夫妻之间,有时候因事业的不如意,丈夫也会责怪妻子无能,没有协助他。或者怨恨兄弟姐妹不肯助他一臂之力。还有,亲戚朋友没有照顾他,不肯提拔他,才会搞成这样潦倒、贫苦。多方面的怨恨别人,就是怨天尤人了。

  ‘横结恶缘’,佛法是提倡多结人缘,我们活在世界上,大家能够常常见面、在一起,是一种缘,有缘,千里就来相会,要是无缘,见面也不相识的。不过,结缘应当结善缘,绝对不能结恶缘。横结,就是横向结怨是不应该这样的。我们本来应该跟人家结善缘,反而结了恶缘,叫横结恶缘。一个人由于贫穷的原因,心中会有很多的怨恨,就会造好多的口业,跟有关系的人结恶缘,在家里,父子兄弟,变成怨家,恩爱夫妻反目闹离婚,各奔东西,甚至于六亲不认,跟大家结了很多的恶缘。所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是一般凡夫的常情。

‘菩萨布施’,可是菩萨就不同了,菩萨明了因果的道理,知道今天这样贫穷,是前世没有种福、布施的果报,要改造贫苦、恶劣的环境,必须多布施种福田,将来才会脱离贫穷困苦。谈到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财施︰又分为外财施、内财施。1、外财施︰是指金银财宝、田园、房屋、用具等一切身外之物,叫外财。菩萨尽量以物质施舍人家,资助人家,就是外财施。2、内财施︰内就是自己身体以内的一切,所谓头目髓脑、手脚四肢等都是内财。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在必要的时候,即使舍身布施,也在所不惜。如释尊在因地中‘割肉喂鹰’、‘舍身救虎’,以身体作为布施,就是内财施。法施︰以佛法教导众生,使他们对佛法有兴趣去研究、修持,因而得度,就是法施。如对于世间普通的知识、科学技术,人家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把我们所知道的,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中国人向来有个古老的观念,有什么秘方、祖传的,都是秘而不传。但是做菩萨的,却是大公无私,尽其所有,贡献出来。当然,菩萨所了解的佛法,更要教导别人,让人家离苦得乐,这就是法施。无畏施︰有两种意义。(1)给予众生精神上的力量︰行菩萨道的人,具有慈悲心,让一切众生对他都感到非常亲切,没有畏惧心,给予众生一种安全感,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支持。(2)给予众生精神上的无畏︰当他人受到精神上的威胁,或在痛苦、恐怖之中,能够开导他,使他远离恐怖,这就叫无畏施。观世音菩萨另外有一个名称叫‘施无畏’,就是给予众生无畏布施而得名的。三种布施中,应该特别强调法布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中,讲到供养,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有的供养当中,用法宝来供养,功德是最大的。为什么呢?物质布施只能够免除人家一时的饥寒之苦,但是以佛法布施,能够使人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法供养功德是最大的。佛经中讲布施,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舍,一个是利。我们布施人家,要让人家得到利益,假使所施的东西,是损害人的,比如把吗啡、毒品给人家,就不可说是布施了,这是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要有舍心,就是说我们帮人家忙,布施人家,事情过后就算了,不要老是记在心头,如果把布施的这件事老是记在心头,就失去了布施的意义!佛法说到布施,最高的境界叫三轮体空,首先,没有布施的我,虽然我布施东西、帮助他人,实在没有一个布施的我,也没有受施的人,甚至于人我之间,也没有受施的东西,假使布施能够忘了我、人、和所施的东西,就称为三轮体空。‘等念怨亲’,一般世间上的人在帮助人家的时候,往往要选择对象、讲条件,同我有关系的,我可以帮助,那些跟我不相干的人,就对不起了。但是菩萨不是这样的心态,他无论是对亲人,或是毫不相识的人,甚至于仇人,都没有分别心,他不分亲疏,一律平等布施,所以说是等念怨亲。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菩萨以慈悲心对一切众生,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过去人家对我不好,不把它挂在心上;对于过去的旧恶,不再去结怨;对现在为非作歹的人,也不憎恨他,这是菩萨的风度,菩萨行忍辱行,为了感化过去的仇人和现在的坏人,不会跟他们计较,都会同情他们,慈悲地原谅他们的过失。佛经中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清净。’一个人犯了罪过没有关系,有了罪过,只要能够忏悔,过去的罪过就能够消除,获得清净。因此,菩萨对一切旧恶、恶人,都会原谅他,以忠恕之道、以大肚包容的心量对待他们,绝对不去憎恨过去的怨家仇敌。菩萨的慈悲心肠,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帮助他们远离痛苦,使他们得到快乐,这才是佛弟子所应表现的慈悲精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