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32)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32)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三、忉利天宫付嘱度生事业

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继续对诸分身地藏菩萨说:“你看我从久远劫来辛勤劳苦地度脱这些难教难化、冥顽固执的罪苦众生,那些至今还没有教化、调伏过来的,免不了要受因果规律的支配,依照自己所造的种种恶业得到应有的报应。这些罪苦众生倘若堕落到恶道中受大苦时,你应当想到我在忉利天宫的再三殷切托付与叮嘱,以自己的神通力量,让娑婆世界里那些从现在起直到弥勒佛出世以来的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永远脱离种种苦难,直到他们在将来能够遇佛授记,决定成佛。”


(图1)
(图2)


所谓“弥勒”,新称“弥帝隶”、“梅低梨”、“梅怛丽”等,乃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即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为贤劫之第五尊佛。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为“弥勒之净土”。


我们这些佛弟子只要心不退转,努力修行,至弥勒菩萨成佛之时,我们都将是弥勒佛座下的听众,都能得到究竟解脱。


所谓“授记”,梵云“和伽罗”,乃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有多种授记,今举其中二种:一为二种授记:(一)无余记。佛现前授记某众生于某劫中成佛,立何名号,国土、眷属等等了了记明,名“无余记”;(二)有余记。佛告某众生于未来某佛时当毕此罪,此佛将与其授记,此名“有余记”。一为四种授记:(一)未发心而与授记。此众生根性猛利,好乐大法,佛为此众生说成佛时间及国土、名号等等,与无余记授记内容同;(二)适发心已得授记。此人久植德本,勤心精进,初发心即得不退转,入菩萨位,佛为之授记;(三)秘密授记。若菩萨志求无上菩提当得授记,然恐其自满自足,不复精进,故佛以神力,密作授记,令他人得闻而其不闻也;(四)现前授记。菩萨久集善根,悉皆具足,常修梵行,观无我空,得无生忍,佛知是人功德、智慧已具足,于一切大众前,现前作无余记也。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此时,从十方世界来到此次法会的无量分身地藏菩萨,集合成一个色身,深为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的解脱所做的种种难行、苦行及佛陀对他的殷切期望与郑重嘱托所感动,泪流满面,伤感而仰慕地对佛表白自己的心意:“我从往昔无数大劫以来,承蒙佛的接引与教导,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具足无量的般若真智。我所有的分身,遍布百千万亿恒河沙数的世界;每一世界里,又化现百千万亿的分身;每一个分身又度脱百千万亿人,使他们都能归依、尊敬三宝,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得到不生不灭的涅槃之乐。”


所谓“恒河沙”,略称“恒沙”。恒河沙之数,譬物之多也。以恒河沙作喻之意,一是恒河既长且大,故沙多;二是恒河之沙极细,故沙多;三是恒河为佛出生地,游行地,弟子常知也;四是恒河为福德吉祥之河,若入中洗浴则可消除罪恶污垢,故人尽皆知也。


所谓“涅槃”,又作“泥洹”,旧译为“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新译作“圆寂”。“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寂灭”者,“寂”乃无为、空寂、安稳之意,“灭”乃灭生死之大患也;“不生”者,以灭生死之因果,故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解生死之系缚,脱三界之牢笼也。“涅槃”分“有余”及“无余”两种:“有余涅槃”者,生死因之惑业已尽,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余涅槃”者,更灭依身苦果,令无所余也。“有余涅槃”生时可证;“无余涅槃”死时方得。小乘以了分段生死谓得涅槃,大乘以了变易生死谓得涅槃。



(图3)
(图4)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九华山乃是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在这四大名山中的四大菩萨,显现比丘形像的只有地藏菩萨。至今,地藏菩萨化现的色身仍安放在九华山的肉身殿中。据说,于公元696年(唐武则天当政时期),地藏菩萨化现的色身出生在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取名“金乔觉”。


据《九华山化城寺记》记载:新罗僧人金乔觉,法号“地藏”,是新罗国的王子。他样貌奇特,身长七尺,力大无穷,24岁落发出家,航海来到中国求法。当时,中国正值盛唐,佛教大规模的经典翻译基本结束,大小乘理论均扎根中土,佛教的发展处于繁盛时期。


东崖禅寺,是现在九华山的四大丛林之一,寺旁有块名为“东崖”的巨石,传说就是当年金乔觉初到九华山的依止之处。他每天爬上这块巨大而平坦的岩石,坐禅诵经,息止妄念。


当时,九华山上有一老员外叫闵公,乐善好施,经常供僧。金乔觉见得闵公,称为化缘而来。闵公问他:“要化什么?”金乔觉言:“要化山头。”闵公问:“需要多大的山头?”金乔觉言:“要一袈裟之地。”言毕,金乔觉将袈裟向空中一抛,袈裟便化作一团红云,将九华山的九十九个山头都覆盖了。闵公见金乔觉佛法无边,便把整个九华山都献给了他,并为地藏护法,其子也随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为地藏的侍者。现在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闵公父子。


唐朝至德(公元756-758年)初年,青阳县乡绅贤达诸葛节等人,上九华山赏秋。他们走过东崖石室之时,见一老僧正在石室闭目趺坐,身旁支着一个断足的鼎,里面是夹杂着少量米食的白土。这位老僧就是已经在九华山修行了三十六年的金乔觉。诸葛节等人看见这番场景,投地号泣,言:“和尚如此苦行,实为吾等之过也。”于是,诸葛节等人号集乡亲为金乔觉新建禅居——化城寺。金乔觉入住化城寺后,开始收徒纳众,广施教化。自此之后,化城寺寺名远播,成为九华山开山祖寺。


金乔觉大师驻锡九华,苦心修行七十五载。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大师九十九岁,忽召僧徒告别,趺跏圆寂。相传,其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堕地”,“堂椽三坏”。


金乔觉的肉身“趺坐函中”,三年后,僧徒开缸,见颜状如活时,“舁动骨节,如撼金锁”。佛经有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于是,僧徒们便说他是地藏菩萨化身,并建造肉身墓塔供奉,尊其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声名远播。


据传,九华山肉身殿每六十年开殿一次。有一次,我有幸跟随梦参老法师前往九华山。行程中,梦老说自己曾于佛历二四七四年(公元1930年)到过九华山,当时正好值遇地藏菩萨的肉身殿开殿,便参加了此一隆重庄严的盛会。




(图5)




(图6)


现今,九华山香火鼎盛,每年都有许多佛教弟子来此朝礼地藏菩萨。


所谓“三宝”,即指“佛宝”、“法宝”、“僧宝”。“归敬三宝”,即是“归依、敬重三宝”之意。归依三宝,即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亦称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佛”译成中文就是“觉”。“觉”是觉悟,觉而不迷。“法”译成中文就是“正知正见”。《法华经》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正知正见。“僧”译成中文就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归依觉,即是让我们觉而不迷;归依正,即是让我们正而不邪,正知正见;归依净,即是让我们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梦老著有《修行》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归依三宝。我们归依三宝之后,每天晚上睡前要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省思自己白天所做之事是否违背三宝。若是没有违背,应该随喜;若是有违背,则要悔过。早上一醒过来,也要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让我们在这一整天之中思想觉而不迷、所行正而不邪,内心净而不染,那么这一天,我们就可以说是跟三宝相应了。我们归依三宝,即是要破迷开悟。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颠倒梦想”终难出离生死苦海,“究竟涅槃”则具常、乐、我、净之四德(“常”、“乐”、“我”、“净”本是四颠倒见,是指世人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无我妄作我、不净为净。而在佛法当中,所不否认的“常”、“乐”、“我”、“净”,是指离于贪、瞋、痴,出脱五蕴后,解脱了无常的因缘,因而为“常”;无有一切苦,是故称“乐”;无“我”可言,“我”亦无谓;离一切不净,自然清净。因此“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不是世间特性),不生不灭,得大自在。



(图7)

雁荡山能仁禅寺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