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43)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43)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世尊继续说道:“当时,邻国中的百姓虽然也受到了十善法的教育,但是仍常常造作种种恶业。为此,这两个国王商议,想尽各种办法来救度这些百姓。于是,一国的国王发愿:希望自己早日证得佛果,以佛的无上威神之力来度脱这些众生,使他们全部脱离生死苦海,得到涅槃寂灭的快乐;而邻国的国王则发愿:要先修菩萨道,先度众生。若不能先使这些众生解脱三恶道之苦,获得安乐,乃至最终成就佛道,自己将誓不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接着告诉定自在王菩萨说:“发愿早日成佛,度尽众生的国王,就是当时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发愿先度罪苦众生,如有一众生尚未得度,自己不愿成佛的,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图1)


三、光目女孝心救母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罗汉问之:欲愿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世尊继续说道:“再举一个例子:在过去无量无数劫之前,有佛出世,名号为清净莲华目如来。这尊佛的寿命长达四十劫。在佛涅槃后的像法时代里,有一位阿罗汉,游化世间,为众生作福田,施以教化,令得安乐。有一天,他遇见一女子,名字叫做光目。这位光目女准备了许多美味的食物来供养阿罗汉。阿罗汉受了供养之后,就问她:‘你心中所求的愿望是什么呢?’光目女回答:‘我从母亲亡故那天起,就想为她做些功德,以救拔她的苦难。现在不知道我母亲死后,究竟投生到什么地方去了?’”


所谓“清净莲华目如来”,此佛以三十二相中之第二十九相,眼色如绀青相而起名。印度莲花色青,与佛眼相似,故云“清净莲花目”也。赞如来相好文中有云:“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又云:“目净修广若青莲,齿白齐密犹珂雪。”清净莲华目如来住世四十劫,故其正法时代是四十劫,而其像法时代亦是四十劫。


所谓“福度”,阿罗汉已证无漏之断德,能断一切烦恼,应为人天所供养,而人天亦因之而得福,度于三恶道而得人天之上福,故称“福度”。又云,凡是比丘,皆是“福田僧”,故供养比丘亦是在种福田。然而,不管是供养比丘,还是供养阿罗汉,乃至是供养诸佛菩萨,皆不能起分别心。有些信众到寺院拜见法师,见到长相好的,就给供养;见到自己不喜欢的,就不给供养,这就是有分别心在作怪。有了分别心,内心就不会清净,哪怕你做了供养,种了福田,所得的福德果报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谓“因次教化”,“教化”,又称“劝化”,教人化恶为善也。“因次教化”,则要从印度佛教为比丘所制的乞食制度——“托钵乞食”说起。佛制比丘三衣一钵。钵,乃是比丘盛放食物的器具。故“托钵”即是乞食之意,指出家者持钵巡访各城市、村落等处,向大众化缘乞食。又“比丘”一词,是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意思是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佛教认为,出家人的生活就是从托钵行乞开始的,一个僧人若不托钵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因此,三坛大戒法会在为新戒比丘传授具足戒后,即带领新戒比丘托钵乞食,感受一个出家僧人应有的责任和胸怀。


(图2)


佛制比丘托钵乞食,有其深远的意义:


(一)佛陀贵为王子,出家修道解脱,用托钵乞食得到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这值得世人景仰,出家人则必须学习实践。


(二)佛陀教导佛弟子修习正命,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生活必需品。出家人取得生活必需品的方法就是托钵行乞,以此方式接受信众布施,同时可使自己清净安心。比丘不可以装神弄鬼、符咒妖术等邪命方法骗取信众布施,也不可以从事生产或买卖事业来赚取物品。


(三)佛陀教导出家人托钵行乞,能令其少欲知足,专心修行。出家舍离世俗的家业、生产事业、经济的贩卖贸易,少事少烦扰,安心修行。通过最简单的托钵行乞,获得食物和衣服、住所、药品等生活必需品,这是佛陀教导出家人修习少欲知足的最基础方法。


(四)托钵是出家人每天应做的事,于四种资具的供养,懂得适量,不积蓄物品,以此避免积蓄所引起的贪心,去除因为财物的积蓄所产生的骄慢。出家人也可以随缘接受信众送至寺院供养的物品,或接受信众邀请,到家里接受供养,但这些都是一餐之量,知量知足。


(五)托钵乞食去除骄慢。剃头出家,破身好相,舍弃一切装饰品,穿着袈裟,背着钵,天天托钵,以行乞养活自己。佛陀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弘法,很自然地托钵行乞,但他的父王反而觉得很丢脸,可见世俗人去除骄慢有多难!为了解脱烦恼,自降身份来行乞,这是佛陀智慧的教导。


(六)托钵可去除自己的贪心。托钵是次第乞食,平等接受布施。不为了食物而攀缘施主,不为了美好的食物而结好贵人。培养平等心,去除贪心。


(七)托钵可去除瞋心,培养慈心。托钵见到施主欢喜布施的善业,出家人随喜他的善,心存感激,对他修习慈心,祝福施主安乐、没有痛苦,成就一切善。


(八)托钵让施主有机会修习善业。修习不杂染的善业要有好的因缘,供养如法修行的出家人,这是修习清净善业的难得因缘。出家人托钵让信众为自己的生命种福田,得到美好的果报。


(九)托钵让在家人有机会亲近三宝,进一步学习佛陀纯正的妙法。在家人透过布施的善业与三宝结缘,或亲眼目睹三宝住世而有缘学习佛法。如法托钵的清净善业是三宝住世的表显,对世间是一大功德。


经文中讲的“因次教化”,“因”即依、顺着的意思,“次”即次序。阿罗汉托钵乞食,即是让信众为自己的生命种福田。佛视一切众生皆平等,故阿罗汉托钵乞食时亦必须是没有分别心,依次序挨家挨户求乞,不能有贫富之分、贵贱之别,故言“因次”。又施主见阿罗汉托钵乞食而给予供养,乃是施主修习清净善业的难得因缘。再者,阿罗汉托钵乞食,让在家人有机会亲近三宝,进而有缘学习佛法,皆是在因机施教,救度众生,故言“教化”。


(图3)




(图4)


往期回顾

#

 了法法师金刚经讲座全集

#

 六祖坛经讲座全集

#

 释教三字经讲座全集

#

 大乘起信论 第23讲(下)

(图5)

  雁荡山能仁禅寺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