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77)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77)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nian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地藏菩萨继续说道:“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无论是往生天道的天人,还是降生人间的凡夫(乃至是堕入三涂的罪苦众生),无论是男是女,若能至诚称念哪怕只是一尊佛之名号,那也是功德无量了,更何况是称nian这么多佛之名号。这些能够至诚称nian佛之名号的众生,无论是在生之时,还是将死之际,都将得到大利益,始终不会堕落到三恶道之中。”


《金刚三昧经》云:“若得暂闻佛胜智慧,深心随喜,不起诽谤者,于百千劫不堕恶道,生处值佛;乃至念佛法身,功德无边。”《大悲经》云:“若能至诚心念佛功德,乃至一华散于空中,于未来世,作天梵王,其福不尽。以其不尽,终至涅槃。”地藏菩萨悲悯众生,再三告诫众生此nian佛法门之殊胜功德,望众生能笃信遵行,方能于生死之时获大利益。


(图1)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nian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地藏菩萨继续说道:“倘若有将死之人,其家中的六亲眷属中,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够以至诚心为他高声地nian一尊佛之名号,那么这个命终人,除犯了极重的五无间罪之外,其余那些轻微的业报都会消灭。即使说五无间罪这样的极恶重罪,本应在地狱中经历上亿大劫的苦报依然没有出离的希望,但凭着临命终时亲人为他称nian佛号的功德,也能渐渐得以减轻以至消除。更何况众生能够自己称nian佛之名号,自然更可以获得无量福报,消灭无量重罪。”


本段经文中,地藏菩萨讲述了临终称nian佛号的无量功德。六亲眷属中乃至仅有一人为临终之人称nian佛号,则临终之人承此nian佛功德,无量罪业悉得消除。纵使是五无间罪这样的极恶重罪,得六亲眷属为其称nian佛名,将佛名善根种入其八识田中,待得至善之种子萌芽,善根渐渐增长,亦得渐渐消灭。他人代nian佛号,尚有如是之功德,何况自念,功德分分己获。


然而,临终nian佛虽有如是无量功德,但阎浮提众生切当谨记,不可因此而生懈怠之心,将希望寄托于临终时他人代念佛号之上。虽说临终之人其心猛利,一闻佛名,念念不舍,执持不放,承此佛力,获无量功德,但亦当知,临终之时,业障现前,若是他人不能以至诚心代nian佛号,若是临终之人耳不能闻他人代nian佛号,乃至脑中亦无一佛之名号可供记忆,则何以念佛?梦参老法师曾就此开示:众生若平常不积累功德,则于临终之际不得值遇善缘。凡是能于临终之际值遇善缘,还能念圣号的,即是平日修行之功。若是修恶之人,临终之际恶缘显现,心智为恶鬼所障,以致佛性不彰。就像我们有时做恶梦,心中惊惧,以致连念三宝都忘了。


(图2)

 

第十章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本品中,地藏菩萨向世尊请问阎浮提众生布施功德的轻重,世尊为之作答。对位高尊贵之人来说,若能下心含笑,发大慈心,亲手布施贫穷、残疾之人,所获福利,如同布施诸佛功德之利。而无论贵族还是贫民,若能于佛法中做一点善事,如修补塔、庙、经、像,布施供养三宝等,获大果报,常在人天,受胜妙乐。世尊特别强调,所做功德若仅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即三生受乐;若能回向法界,舍一得万报,则其福无量无边,不可为喻。


所谓“校量”,又曰“较量”,即比较、衡量之意。本品中,“校量”分两个方面:一约福田校量;二约施心校量。


所谓“布施”,乃六度之首,是修福最好的资粮。《金刚经注》云:“‘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盖施有三种:资生(财)施、无畏施、法施也。‘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他生也;‘无畏施’者,持戒不恼无冤,忍辱不报有冤;‘法施’者,精进不倦说法,禅定不差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行,六度万行,是成佛之因,修六波罗蜜,能度众生从生死之此岸,过烦恼之中流,至涅槃之彼岸,故言布施是法宝。


所谓“校量布施”,即比较、衡量布施的功德利益。南阎浮提众生之布施,有种种差别,故而所获之功德利益亦皆不同。布施时,以般若观照,内不见有能施之我相,外不见有受施之人相,中间不见所施之物相,三轮体空,是为布施波罗蜜,能度众生到彼岸,亦名为“离相布施”;布施时,见有能施之我相、受施之人相、所施之物相,是为“著相布施”,只得人天福,不能到彼岸。又,从贪、瞋、痴之妄心而行布施者,得人天果报;从戒、定、慧之清净心、真如心而行布施者,则可一超直入如来地。故而,《心地观经》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涅槃经》亦云:“菩萨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时日,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菩萨若见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菩提。”


(图3)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此乃不以心论,单就校量福田之胜劣而明布施所获功德之不同,令人知所归向也。


又《大智度论》云:“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者,于一切人中智慧最上,而佛福田最为第一,不如佛施狗恶田得福极多。以是故,知大福从心生,不在田也。”因此,众生当知,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世尊以平等心施狗,舍利弗以分别心供佛,施心不同,所获福德亦自不同,此是论心而不论福田。


故而,《佛说四十二章经解》云:“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最下乞人,福亦平等。若不知福胜劣差别,则无以显修德之足贵;若不达生佛本自平等,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是谓常同常别,常别常同,法界法尔,微妙法门。”


 


#

 

#

 

#

 

#

  23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