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82)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82)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继续对地藏菩萨说:“再者,地藏,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法中种很少一点善根,即使如同毛发、沙尘一样微不足道,他们所获的福报和利益也将大得无法用譬喻来形容。”


“于佛法中,种少善根”,若只礼佛一拜,若只称念一声佛号,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即于八识田中种下成佛之因,“所受福利”无量无边,“不可为喻”。


















































(图1)




梦参老和尚曾说:我们现在在三宝里头,特别是法,在佛法中你种的善根,哪管是一点点,这个福德不可为喻,拿什么比喻都解释不清楚。就是这么一个善根种下去,将来一定能成佛;但是什么时间、多少劫,那就长了。同时,在这过程当中,又看你自己的修行,就是看你的缘法。故而,《法华经》云:“或有起石庙,旃檀及沈水(沉香),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乃至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图2)
















































梦老于厦门南普陀寺修行之时,有一次,寺院搞宣传,于宣传牌上写道:“若人入于塔庙中,但合掌、小低头,皆已成佛道。”

一厦门大学老教授看到这个牌子,即对牌子边上的小和尚(学生)说:你们这写错了。

小和尚说:我们这是照《法华经》写的,怎么会错了?

老教授说:这跟事实不相符合。你单是合掌、举一个手、小低头,都成佛了;我天天来拜,不是“单”合掌,我“双”合掌,乃至礼拜,现在连烦恼还不能断,你这说已经成佛了?

小和尚没法答复他,就把他领到梦老那去。

梦老对老教授说:你解释错了。

随即,梦老指着身旁的《心经》对老教授说:这个怎么念?

老教授念道:般(音:搬)若波罗蜜。

梦老说:不念“搬”,念错了。

老教授问:念什么?

梦老说:念“钵”。

老教授说:唉呀!你念错了,这明明是“搬”。

梦老说:和尚念字跟你念的不一样。就像刚才你对《法华经》中“若人入于塔庙中,但合掌、小低头,皆已成佛道”的解释,你怎么解释的?

老教授说:“但合掌,小低头”,就是到庙里头,举个手表示一下,低个脑壳表示一下,就能成佛了,还已经成佛了,不是这个意思吗?

梦老说:不是这个意思。

老教授问:那是什么意思?

梦老说:过去诸佛最开始种善根的时候,他到寺庙里头举个手,点点脑壳,就这么一个善根修行,证明就成佛道了;三宝种这个因缘,一直到成佛。你现在到庙里头来礼拜、磕头很好的,你慢慢修吧!修好了才能成佛。这叫善因,这么一个因,将来感到的果能够成佛,佛果。

















































(图3)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继续对地藏菩萨说:“再者,地藏,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到佛的形像、菩萨的形像、辟支佛的形像,乃至转轮王的形像,能够布施供养,即可得无量的福报,常在人、天善道中享受殊胜微妙的安心与快乐。若能够将此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那么这个人所获的福报和利益就更是多得无法言喻了。”


善男信女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以一念虔诚之心布施供养,或者烧炷香,或者以水果、香、花供养,都能得到无量福报,感得将来身不堕三涂,常在人天享受殊胜微妙快乐的果报。假使更能回向,把这个布施供养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那么这个福报就大了,以此无漏之福,可以直至成佛,非人世间任何有漏之事可以比喻。


梦老曾言,福报的大小是每个人自己修来的,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力量不够、财富没有、生活困难,就不发心去供养三宝、供养众生。大家要明白,供养不是一定要看物质有多少。那是看什么?看你的心。回向功德的大小亦取决于你的心。你的心量广、心力大,回向的效果就好,福报就大。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善用其心”,就看你心用得如何了!



(图4)
















































六、布施供养经典的功德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继续对地藏菩萨说:“再者,地藏,在未来世中,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到大乘经典,或是听到经典中的一偈一句,能发殷切尊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此人获得的果报,大到无量无边。若能够将此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那么此人的福德更是多得无法言喻。”


昔时,佛陀成道后于印度说法;佛陀灭度后,众佛弟子结集经典,后方有诸多大乘经典流传于世。当时,交通工具落后,加之东土至天竺长路漫漫,其间还要穿越沙漠,西行取经可谓险难重重。这一点,我们从《大唐西域记》对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记载中可略知一二。因此,当时以玄奘法师为代表的西行取经的中国僧众,皆是怀抱殉道之心前行,而真正求取到经典得以安全返回的,十不存一,他们求法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堪为后人景仰。


















































(图5)




唐义净法师亦是西行取经的高僧之一。他看到有些人对经典不恭敬,以为拿到一本经典易如反掌,遂作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古来高僧大德取经之艰不可言喻,故而对于求取而来的大乘经典亦是发自内心的恭敬。古来即有礼拜法宝之礼仪,俗称“拜经”。天台山中,有智者大师的拜经台;九华山天台顶,亦有地藏菩萨拜经台。


今时今日,有机缘见闻大乘经典者,皆应感念前辈高僧大德之恩德,感念大乘经典的来之不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勇猛精进,以继佛陀度生之心、大德弘法之志。


(图6)



#

 

#

 

#

 

#

  23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