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13)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13)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图1)

(二)“呵五欲”。所谓“呵五欲”,“呵”,即“呵斥”;“五欲”,又名“五妙欲”,即财、色、名、食、睡,系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是人在世上都会有的五种欲望,“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呵五欲”,意即呵斥自己的五根,不使其因放逸而入于五欲。所谓“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乃是我们感受世界的五种渠道。人之五欲,乃是建立在五根基础之上。此五根亦充满强烈需求——眼睛贪著悦目的色彩;耳朵贪著动听的音乐;舌头贪著美味的食物;鼻子贪著芬芳的气息;身体贪著舒适的环境。人之五根若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真性必为五欲所覆,则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则无法入定,故修禅定之“有智者识之,能自远离”。


(图2)
(图3)



(三)“弃五盖”。“离五欲”之后,还要去除自己内心的五种障碍,叫“弃五盖”。所谓“弃五盖”,“弃”即“抛弃”;“五盖”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包括贪欲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弃五盖”,意即抛弃此五种覆盖众生自性的烦恼。


1.“贪欲盖”。谓众生贪爱世间男女和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贪欲盖”。修禅定者入静打坐之时,贪念一起即要转念,思惟贪念是空,“无有一法值得贪著”,进而舍弃贪著之心而一心修定。


2.“瞋恚盖”。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瞋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瞋恚盖”。“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修禅定者于入静打坐中瞋心一起,则恼乱身心,障碍入定。故瞋心一起,应速思惟,以念佛名号、修忍辱行、“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等方法对治。


3.“惛沉睡眠盖”。又作“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惛熟,五情暗冥。众生以此睡眠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睡眠盖”。入静打坐之时,虽然贪欲不生,瞋心不起,但是精神萎靡,脑袋昏沉。此时,修禅定者应不去注意造成瞌睡的想法;或思维佛法的殊胜;或起身活动四肢;或用冷水洗眼;或夜观浩瀚星空;或心生“光明想”;或正念经行;或右胁狮子卧,双足交叠,心里保持起身的想法,只要一清醒,应该立刻起身,不贪著躺卧的舒适与睡眠的愉悦。修禅定者应怀勇猛精进之心,靠己身极大之意志力,通过以上诸种方法克服睡眠障碍。


4.“掉悔盖”。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举恶作盖”。“掉悔”者,心起躁动,谓之为“掉”;于所作之事而心生忧恼,谓之为“悔”,谓众生以此掉悔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掉悔盖”。对治“掉悔”,则不应存有慢心,不应与人争论。修禅定者若存有慢心,则希望得他人尊敬,一旦他人将其忽视,则因愧赧而心生掉悔,远离正定;若喜争论,则无法克制自身,必因多言而心生掉悔,远离正定。


5.“疑盖”。“疑”者,痴惑也,指的是对佛、法、僧三宝,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对缘起、业报有怀疑,谓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疑惑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疑盖”。“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心若存疑,则于诸佛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则于诸佛法中空无所获,如无手人,虽入宝山,无一宝可得,更不可能有禅定之乐。


(图4)
(图5)


障碍正信的疑盖有三种:(1)疑自,即怀疑自己是否有修定的善根。“人身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闻”,所以只要此生你有机会听闻佛法,哪怕只听到一句一偈,也足以说明你深具善根,只要能如法修行,必有成就。如果不能如此充分肯定自己,稍有怀疑,就把自己障碍在修行之外;(2)疑师,即怀疑传法的师父。疑师属于傲慢的习气,明明是教你的人,还觉得他不如你,有了这种怀疑和傲慢,就必定会障碍你入道。《摩诃衍论》云:“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即使师父真的不清净,是个臭皮囊,但臭皮囊里有真金。我们为得真金,就不要嫌弃皮囊之臭,就要把师父当活佛一样对待。因此,千万不要看到老师有一点德行上不圆满的地方,就对他失去信心,因为对师长的信心能圆满我们的心行,是自己心中诚信具足的表现。对传法恩师具备这样的信心,绝对会得到法的受用;(3)疑法,即对自己修行的法门心存怀疑。修禅定,信心非常重要,对于自己所修之法必须坚信不移。若是心中对所修之法存有一丝疑虑,则这个法就跟你不相应,因为你的心被怀疑占据了,接纳不了这个法,法的利益也就不可得。


修禅定者弃此“五盖”,则身心清净,进而一心修定,能生“一切般若智”。


(四)“调五事”。所谓“调五事”,即“调食”、“调眠”、“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眠”属定外之外调,“调身”、“调心”、“调息”乃入定时之内调。这些都是修行的前方便,亦即帮助修习禅定者得道之助缘。《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云:“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1.“调食”。所谓“调食”,即调理饮食。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我们的身体乃是依饮食而住,饮食要适当,不可贪食而过饱,亦不可厌食而腹空。“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修行之人不可食秽浊、荤腥之物,因此类食物能使人心识惛迷、欲念转炽、易生瞋恚;亦不可食不宜之物,因食之“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更不能饮酒,因酒能乱性。


2.“调眠”。所谓“调眠”,即调理睡眠。修行之人睡眠亦应适当,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睡得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睡得过少,则打坐入定之时不是打妄想就是昏沉,徒费时间而无所得。我们要更好地修行,就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一定要把自己的生物钟掌握好,调理好睡眠。睡眠合理,则“神气清白,念心明净”,用功办道自然事半功倍。


一日之中,子(晚上十一点到一点)、卯(早上五点到七点)、午(中午十一点到一点)、酉(下午五点到七点)这四个时间段,人体的气脉最容易发动,故修行之人于此时打坐用功,获益最大。



(图6)
(图7)

(图8)



3.“调身”。所谓“调身”,即调理身体。修定调理身体,最好的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又称“跏趺坐”,指的是修定者打坐时肢体应注意以下七个要点:


(1)双足跏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单盘时,左足置右足上,叫“如意坐”;右足置左足上,叫“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初学打坐,腿部酸麻胀痛乃自然现象。这个难受我们要忍,此乃修忍辱波罗蜜中之法忍。待到这个难受真正难以忍受,再把腿放下,这就是一种最好的运动。长此坚持,腿部经络自然慢慢畅通无碍。


(2)脊梁直竖。即是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脊梁直竖,则气脉通畅无碍。若是身体衰弱或有病,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3)手结法界定印。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下,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于左手心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此种结印手势佛门称之为“三昧印”。反之,左手背平放于右手心上,则称之为“弥陀印”。


(4)左右两肩稍微张开,自然放松,使其平整适度,不可沉肩亸背。


(5)保持自然呼吸。头正,下巴往前微低一点,下鄂稍往内缩,后脑略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这一点很关键。人生天地间,本是天地一灵物,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则最容易昏沉,天地之正气,亦落不到你身上。


(6)双目似闭还开,半开半闭间,做到眼观鼻、鼻观心、心观脐。


(7)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酣睡时一般,舌头微抵上腭。此时,舌通任督二脉,口生甘露口水(口水一生则可慢慢咽下)。


“七支坐法”乃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对于修禅者入定最有助益。如果打坐姿势不正确,就会堵塞身体的经络,气脉必然不畅,能量就上不来,进而大脑缺氧,人就会昏沉。正确的打坐姿势要求“不宽”、“不急”。所谓“不宽”,就是不要太放逸。太放逸,心容易打妄想,难以入定;所谓“不急”,就是不要太紧张。太紧张,身体就不能放松,也就不能入定。


4.“调心”。所谓“调心”,即调伏乱念,使内心平静,无有杂思妄想,不为贪、瞋、痴三毒所扰。打坐时,意念必须不浮、不沉,清楚明白,知道呼吸之出入。意念上浮,心即浮躁,容易打妄想;意念下沉,人即昏沉,容易打瞌睡。


5.“调息”。所谓“调息”,即调整呼吸。打坐时呼吸要“不涩”、“不滑”。所谓“涩”,即不顺畅;“滑”,即急促。呼吸“涩”、“滑”皆不合乎养生之道。呼吸“不涩”、“不滑”,即要求一呼一吸绵绵密密,若存若亡,微细而深长。在调呼吸之时,应把意念集中到鼻孔下的人中部位,做到一呼一吸间意念清楚明白,那是最好的。



(图9)



雁荡山能仁禅寺

(图10)
(图11)
(图12)
微信号:nrs0577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