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23) 
能仁讲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23)
发布时间:2022-08-22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八、婆罗门女救母立愿度生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从本段经文开始,讲的是佛给文殊菩萨介绍地藏菩萨过去于因地中修行的第二个故事。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继续对文殊菩萨说:“再者,在过去不可思议无量数劫以前,当时有佛住世,号为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寿命为四百千万亿无量数劫。”


所谓“阿僧祇”,新称“阿僧企耶”,译作“无数”或“无央数”,印度数目名。阿僧祇为数目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一阿僧祇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


所谓“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此佛以定慧为名。“觉华定”乃定之名也,以觉乃观空之智,觉照诸法皆空,智开如花,故称“觉华”。能以觉智观心,心开而入三昧,故名“觉华定”。而以慧照一切法,得大自在,如《法华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故名“自在王”。“如来”者,佛十号之一也,详见前注。


(图1)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本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继续说道:“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教化的像法时代中,有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女子,由于曾在过去无量世当中积累了无量的善根与福德,因此为大众所尊重钦佩,无论行住坐卧于何地,总有天神在暗中保护。而其母,不信佛法却偏信邪教邪说,还常常轻慢佛、法、僧三宝。为此,这位圣女想尽了种种办法去劝说、诱导,希望其母能产生正知正见。但其母由于业障太重,善根太少,始终对佛法三心二意,不能完全信仰奉持。不久之后,其母寿终,魂神堕落到无间地狱中去了。”


经文中讲到“像法”一词,以下就简单介绍一下所谓的“正法”、“像法”与“末法”。根据《像法决疑经》、《大集月藏经》等诸大乘经典,佛教法运分为三期,即正法、像法与末法。每一期法运各具特点。经云:“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得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又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而得度生死。”


所谓“正法”,乃以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而来学佛,故此时代开悟的人很多,修行证果的人也很多。佛因见到人生之中有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于是为了替众生寻求一条解脱之道而发心修行。因此,所谓“发出离心”者,即是要发厌离生死痛苦和迷惑烦恼之心。其次,“发菩提心”者,“菩提”即“觉悟”,要觉悟人生为何有诸多痛苦,这些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将之消除。痛苦的根源,乃是众生的我见、我爱,故灭苦之法即在于放下对自我身心的执著。因此,要修行,首先得弃除我见之根本,及放下对身心我所的贪恋与执著。由是,正法时代中的修行法门,乃以“四念处”为根本。而四念处就是体观我们的身心,是无常、非乐、不净、无我、虚伪幻化,因而产生厌离心。若能由此而心无所倚、无所求,即能自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以发出离心、菩提心为学佛之初衷,更以弃除我见、贪欲而修行,则即使在如今的末法时代中修行,亦与在正法时代中修行无有差别。


(图2)
(图3)

所谓“像法”,“像”就是外表虽有模有样,却无其精神内涵。像法时代,众生虽广修庙宇,兴建佛塔,塑漆佛像,将佛之形像广传于世,却并不是从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而来学佛;只是依随着自己对三宝的情感而来亲近三宝和修学佛法。譬如有些人,原不觉得人生有什么痛苦,因此,也不费心于求解脱,但是当他到了寺院,觉得那里气氛很好,清净安详,于是慢慢地也就亲近三宝了;也有些人因见到出家众时,觉得他们很慈悲、宽厚,于是也渐渐走上学佛修行的道路;还有些人从小在佛教家庭中长大,于是耳濡目染,不自觉也成为佛教徒了;更有些人因希望在生命中,能寻找个归宿、寄托或强而有力的保护者,所以也寻到佛教里来了。以上的信众,虽也在寺院或佛教团体里,跟随大众谈着“空”、“无我”的道理;身体也和别人一样,勤苦地诵经、念佛、打坐、礼忏,但是佛教的一切法门,对他们而言,其实并不受用。这是因为他们最初所发的心,并不和佛法相应。真佛法要以出离三界、解脱生死为初衷,但以上信众乃以“情”为出发点(为对三宝的情,而非世间的情),所以外表虽有模有样,内在的精神却和佛法不相应。因此,像法时期,虽修行者众,但证果者却很少。


所谓“末法”,“末”即“枝末”。以树为喻,正法如其根,像法如其枝干,而末法者乃末梢也。末法时代,绝大多数众生学佛更不再发出离心与菩提心。他们皆只为现世的安乐而修学佛法,所以在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喜欢谈感应,唯望佛多给自己一些甜头。他们绝不用心于如何消灭我见、我慢,而只努力于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增长。因此,在末法时代,虽例行的“法会”仍很多,却大多是有“会”而无“法”。也就是说,在末法时代,多数人唯把三宝当成护持现世安乐的工具,而非真心欲修行解脱。故于现今末法时代,很多人愈修行愈着魔,主要是因为他们最初的发心,即和魔相应。这种以欲望、贪婪之心而来修行,则欲之所在,便是魔之所存。所以着魔,并非外面有个魔来让我们着,而是我们的本心就是魔。


以上即是对“正法”、“像法”与“末法”三个法运时代的一些简单介绍。如此一讲,有些人难免就要悲观:我们现今处末法时代,要开悟、证果岂不是极为困难?佛住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但五印度仍有很多人见不到佛,无缘听闻佛法。对于这些人而言,虽身处正法,与末法无异。而我们现今虽处末法,但若能以发出离心、菩提心为学佛之初衷,更以弃除我见、贪欲而修行,则即使身处末法,亦与正法无别。


(图4)
(图5)


所谓“婆罗门”,梵云“婆罗贺摩拿”,乃天竺四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中的最高种姓。婆罗门是祭司贵族,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乃奉事大梵天而修净行之一族,在社会中具最高地位。据说,梵天称婆罗门“祈祷的咒语具有魔力,咒语可以增添福祉,消除灾难与罪恶”,因此执行宗教祭祀的神职者被称为婆罗门。据《长阿含经》等经卷记载,婆罗门乃是由梵天之口生,为印度四姓中最高种姓,颜貌端正,清净高洁,以习吠陀、司祭祀为业。


所谓“宿福”,“宿”者,过去世也;“宿福”者,过去世所种之福德也。地藏菩萨因地化身婆罗门女,以宿世常积功德,故感当世宿福深厚。福有三福:(一)施类福:行布施,以感大富之果报也;(二)戒类福:持性戒及遮戒,以感生天之福报也;(三)修类福:修禅定,以感解脱生死而得涅槃之果报也。


所谓“三宝”,“佛”、“法”、“僧”为三宝也。“佛”者,觉知义;“法”者,轨范义;“僧”者,和合义。三宝有四种:(一)同体三宝。一一之体皆有三宝:如佛有觉照义,佛宝也;佛有轨范义,法宝也;无违诤之过,僧宝也。(二)理体三宝。于真如理体上立三宝:理体为佛宝;觉性法相为法宝;清净无为为僧宝。(三)化相三宝:如大乘以佛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以佛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四果、缘觉为僧宝。(四)住持三宝:佛灭度后,以塑画为佛宝;经书文句为法宝;剃发、染衣为僧宝也。


所谓“正见”,“八正道”之一,离诸邪、倒之正观也。《胜鬘经》云:“非颠倒见,是名正见。”


所谓“魂神”,心识之异名。心对境有明了和分别之作用,称为“心识”。小乘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大乘分八识(六识再加末那识及阿赖耶识)。末那识执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阿赖耶识即藏识,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乃有为法之根本,虽在生死而不失灭,故亦称“无没识”。“魂神”者,乃六识或八识之心识也。


所谓“地狱”,梵云“泥犁耶”、“那落迦”或“捺落迦”,汉译为不乐、不自在、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因其处于地下,故名“地狱”。地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二)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地狱);(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处)。所谓“无间地狱”,详见经文所述,如“日夜受罪,以至劫数”、“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苦楚相连,更无间断”等。



(图6)

雁荡山能仁禅寺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相关内容